刑法学(上下册)(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教学课件 作者 李洁 著 分章答案 刑法上册8章习题答案.docVIP

刑法学(上下册)(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教学课件 作者 李洁 著 分章答案 刑法上册8章习题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刑法上册第8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2.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3.犯罪过失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4.所谓意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5.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的不正确认识。在理论上通常将这种认识错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二是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1.答案:D 解释: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要点是看有无事先预见。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过于自信过失又称有认识的过失。应当预见而又没有预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又称无认识的过失。就本题而言,作为职业护士是知道新生婴儿不可俯卧的,从案情介绍看,该护士半小时后又来查看,这似乎表明其已经认识到危险的存在,据此可判断她事先已经预见行为的危险性,因此可以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2.答案:B 解释: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考察,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1)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事件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了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答案:B 解释:明知检查人员朱某在车上,但为了逃避检查而急刹车,放任朱某从车上摔下的结果发生,因而是一种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4.答案:D 解释:梦游状态下的行为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5.答案:A 解释: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本案中,尽管甲的射击技术不要,且距离乙较远,但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射中乙,并积极追求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这显然是一种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三、多项选择题 1.答案:CD 解释:赵某将自己的有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属于法律认识错误。对于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对行为的定性。所以,选项CD是正确答案。 2.答案:ABC 解释: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不正确的认识。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误无罪为有罪;(2).答案:ABC 解释:甲的行为属于目标打击错误,又称为行为误差。所谓目标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致使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不一致。尽管因伤害导致死亡的后果和自己欲伤害的人不一致,但是乙与自己的父亲都属于“人”的范围,因此这种不一致不影响对行为人罪责的认定。本案中,甲只是出于伤害的故意而导致死亡的后果,因此,应成立故意伤害罪。所以ABC选项是正确答案。 4.答案:AC 解释:在本案中,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起被毒死的结果,而希望、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行为人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其子被毒死的结果发生,而未采取有效的避免措施,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因此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因此,AC是正确答案。 5.答案:CD 解释:甲的行为属于手段(工具)不能犯。手段不能犯,是指行为人本欲使用会产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错误认识却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对于手段不能犯,一般认定为故意犯罪未遂。因此,选项CD是正确答案。 6.答案:ABC 解释: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据此,选项选项ABC是正确的。 四、不定项选择题 1.答案:BC 解释: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遇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甲在驾驶过程中打喷嚏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属于无罪过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2.答案:B 解释:犯罪目的表明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积极追求。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一种积极追求。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对结果都持否定、排斥态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