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ppt

焦菊隐《论翻译批评》 首先提到了批评的标准问题,“批评的标准,本来是很难定的,尤其我们丝毫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所以必须逐步地建立起来。 建立翻译批评的共同纲领,1、翻译批评还要考虑翻译的客观条件,如译者人力因素、语言差异问题、译作的影响以及批评的态度等问题。“任何一位翻译批评者,在批评任何一种译文之前,要把将要批评的译文是在什么条件之下完成的,和自己将要动笔的那篇批评可能产生怎么的群众性的效果,事先好好考虑一下”。 2、进行批评的时候不能用一种准则去衡量所有不同学科的译文。3、 “哪一些译文要公开批评呢?第一是译者政治修养不够,无意中歪曲了正确的思想。…… 其次是大体上歪曲了原著正确意识和中心思想及作风(文艺)的。第三是任意删漏增添而无补益于(并且伤害了)原意的,和译文所传达的意思前后不符的。第四,应该是语言问题。要尽量批评使我们广大的读者无法懂得的译文。” 翻译批评实践的内容 译作质量、价值、影响 译者在选材、确定翻译策略和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说明,并对译作在再现原作思想、艺术形象、艺术手法、语言手段、社会文化效果等方面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加以比较和分析。 董秋斯:译者的作风、翻译出版者的作风、比较难译的文句 翻译的目的与功能、翻译标准、译者的态度、翻译作风、政治素养、翻译质量、译文风格、专业知识、误译、历史知识、结构、注释、背景知识;理解力、译本比较、翻译方法等。 钱钟书的“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课后练习 译文对比赏析 原作:Altogether Autumn 译作:人间尽秋 陆谷孙 译 但不住的秋天 周仁华 译 选题: 1、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2、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3、译者的作风 4、选材的目的 5、艺术再现 6、读者接受 7、译作风格 ? *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 中国翻译批评(一) 20世纪前半期翻译批评简介 批评的重点:翻译的目的与功能、翻译标准、译者的态度、翻译作风、政治素养、翻译质量、译文风格、专业知识、误译、历史知识、结构、注释、背景知识;理解力、译本比较、翻译方法等。 批评的特点:表扬的少,批评的多。不少批评大多侧重于指摘字句的误译,而很少就译本作本质的、全面的批评。(孙致礼,1996:198) 世纪前半期代表翻译家、翻译理论家:马建忠、严复、林纾、鲁迅、矛盾、傅雷、钱钟书等 马建忠的“善译” 1894年冬,维新人士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的标准。 “… …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严复的“信”、“达”、“雅” 天演论序 自序 译例言 严复主要译著:《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System of Logic、《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社会通诠》History of Politics、《名学浅说》Elementary Lessons in Logic、《中国教育议》 Evolution and Ethics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