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中药五味的再认识_临床医学论文
对中药五味的再认识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回顾中药五味的源流,分析五味的判定标准及五味的意义。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世由于岐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的混入,导致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目前五味具有多重判定标准,且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不大。而将“味”作为药物的性状,标明药物的真实滋味,则可回归到《神农本草经》的原意,这样不仅有助于鉴别药材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把握汤药的滋味,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故建议今后淡化作为性能的五味,强化介绍每味药物的滋味。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中药五味;中药性能;滋味 中药的性能是采用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1]。目前通行的各级各类《中药学》统编教材均将五味作为重要的中药性能之一加以介绍。但是,笔者发现,不少药物的“味”与上述理论并不一致,造成不少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五味理论加以梳理和重新认识。
1中药五味的源流
《说文解字》:“味,滋味也,从口未声。”[2]五味最早的本义是指酸、咸、甘、苦、辛5种滋味,其形成与饮食的烹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先秦时期的《尚书》、《左传》、《周礼》、《礼记》等著作中均有体现。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当时风行的五行学说,将五味与五脏相配属,并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3]: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但《黄帝内经》所论述的五味,并未涉及到具体的药物,缺乏事实依据。而同属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部分提到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在其收载的每一个药物下,都标明了“味”,如描述干地黄为:“干地黄,味甘,寒”[4]。将《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在内容上进行比较,则前者主要论述阴阳五行理论及针刺疗法,后者主要论述药物。因而近代上海名医刘民叔[5]据此将中医古代之源流分为主要两派,一为神农本草学派,一为歧黄五行学派。他认为《神农本草经》原是神农本草学派的著作,而后来却被掺杂了歧黄五行学派的内容。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五色芝,分别是赤芝、黑芝、青芝、白芝和黄芝。原文曰[4]:“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在刘民叔看来,“神农古本草中,凡有固执脏腑经络者,皆当属于岐黄。例如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脏,绝非神农家法”[5]。因为在《神农本草经》的绝大多数内容中,并不以五味来说明药效。例如“玄参,味苦,性微寒。主腹中寒热……补肾气,令人目明”[4]。“石南,味辛,平。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4]。两者都能够补养肾气,却一苦一辛,可见《神农本草经》的原作者并不以“味”来说明药效。《神农本草经》中所描述的味,绝大多数都是药物的真实滋味而非现在所认为的性能。五色芝及其他一些与真实滋味不符合的药味,乃是歧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混入《神农本草经》所致。后世本草学家不明真相,反而在被改编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将五行五味学说作为中药性能的核心并不断加以发挥,以至于至今不得不把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实,药物的滋味并不止五味,除了辛、甘、酸、苦、咸之外,至少还有涩和淡,但是为了照顾五行五味,故一直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这也是五行五味学说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瑕疵。了解五味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正确认识五味。
在最初的《神农本草经》中,所标注的“味”描述了药物的真实滋味,而且一药只标一味。如甘草味甘,黄连味苦,乌梅味酸,吴茱萸味辛,白僵蚕味咸等等。但自从歧黄五行学说混入本草著作之后,后世的五味就出现了至少3个判定标准。第1个标准是药效,以药效来反向判定五味。如麻黄并不具有真实的辛味,但因其能发汗解表,符合《黄帝内经》“辛散”的理论而标其味为辛[6]。杜仲并不具有真实的甘味,因其能补肾强骨,符合“甘补”的理论而标其味为甘[6]。第2个标准是五行配属,如尽管磁石并不具有真实的咸味和辛味,也不具有“咸软”和“辛散”的特点,却因其颜色为黑色,与五行中的“水”相应而标为“咸”味[6],或因其为金石类药物,与五行中的“金”相应而标为“辛”味[6]。第3个标准是滋味,最早因滋味而标注的五味在本草著作中仍然可见,如现行《中药学》统编教材中葛根与防风的味均为“辛、甘”[6],其中的“甘”即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定心胶囊对房颤大鼠血栓素B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定抽颗粒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及机制研究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定植于住院肿瘤患者呼吸道酵母菌的病原学分析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定点突变去除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补体结合功能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习护士心理问题调查及处理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体瘤的单克隆抗体治疗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体肿瘤干细胞分离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产和弹性工作制对分娩的影响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施以人为本 提供产时服务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实施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_临床医学论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