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波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分析.docVIP

P波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波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分析.doc

P波、P’波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分析 特检科心电图室 江茜 翁润英 虞彩霞 任艳云 【摘要】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始动和触发机制房早’波的形态、联律间期等诱发房颤房早联律间期为341.8±.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的房早联律间期呈PonT现象房早的联律期有关。PonT现象’波形态和联律间期与房颤的发作有关。本文通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P波和异位P’波及临床资料等进行分析,旨在探讨P波异常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有房早和阵发性房颤[1]患者47例,设为A组,男34例,女13例,年龄41~82(67.7±9.2)岁;仅有房早无阵发性房颤的患者40例为B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8(49.2±13.5)。分别对P波时限、切迹,P波离散度,房早的形态、联律间期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关系进行比较分析。阵发性房颤者要求发作前后心律均为窦性,并以发作前窦性P波来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前有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P波离散度[2]的分析由专人进行手工直接测量,P波起点、终点分别为P波起始、终未部与等电位线交点,12导联P波最大时间(Pmax)与P波最小时间(Pmin)的差值即P波离散度(Pdisp) 早搏的定位[3]:右房上部早搏P’波方向与窦性P波一致,形态、振幅略有不同;右房下部早搏P’波在I 、avL 、V3~V6直立,II III avF 倒置;左房前上部早搏P’波在I 、V4~V6倒置,II III avF 直立;左房前下部早搏P’波在I 、V4~V6、II III avF倒置;左房后上部早搏P’波在I 、V5~V6倒置,II III avF直立,V1导联呈圆顶标枪型;左房后下部早搏P’波在I 、V5~V6、II III avF倒置,V1导联呈圆顶标枪型。出现在T波顶峰上的P’波为PonT早搏。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心电图有阵发性房颤患者常伴P波时限增宽和切迹,P波时限80~140(110±12.32)ms,P波离散度大(=40ms共39例,占82.9%)。心电图无阵发性房颤者很少伴P波时限增宽和切迹,P波时限70~120(90±14.12)ms,P波离散度(=40ms共5例,占12.5%)。P波离散度和12导联P波最大时间分析,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max130±11.23ms、Pdisp47±6.57ms,B组Pmax93±5.67ms、Pdisp39±3.02ms。阵发性房颤大多由房早直接诱发(共43例,占91.5%,另外5例由短阵房性心过速或短阵心房扑动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341.8±.ms,明显短于未诱发房的房早联律间期联律间期438.6±4.诱发房颤的房早呈PonT现象,根据房早P’波的确定起源部位进而推测房颤的起源部位触发阵发性房颤房早的起源部位以房上最多见占%,房下占%,房上占%,房下占%阵发性房颤房早的起源部位房上占%,房下%,房上占%,房下占%341.8±.438.6±4.。Agarwal Y等[5]对308例住院病例随访16±23个月而出现房颤者,发现其中有160例(52%)伴有结间束阻滞,同期对308例住院病例出院后也随访16±23个月无发生房颤者,结果发现其中具有结间束阻滞表现者仅56例(18%),两者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0.01),且并发房颤者最大P波时间110~200ms,而随访期间仍为窦性心律而无发生房颤者最大P波时间110~140ms。Goyal和Spodick[6]还证实伴有IAB者左房收缩功能缓慢减弱,且左房功能不全程度与结间束阻滞程度密切正相关。这些作者认为结间束阻滞是并发房颤高度危险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技术不断发展,房颤机理腔静脉肌袖右房侧壁界嵴具有潜在起搏特性,可成为异位兴奋点在中亦起重要作用’在各个导联的形态、极性初步判断房早的起源部位。Kuo等研究发现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右上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P’波的共同特点为:所有下壁导联为正相,avR为负相,大多数I导联为正相[9]。其P’形态与本文观察到诱发房颤的房早以P’起源右心房上部的P’相似,部分类似起源于右房上部的P’,可能就是由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激动。本文结果还显示联律间期短的、尤其PonT现象房早极易诱发房颤。正常情况下,心房的易颤期应该在相当于S波内,出现在此期的房早容易诱发房颤,但此期发生的早搏极少见到。当心房肌发生病变后,心房易颤期从S波处后延、甚至延至T波顶峰上,此处出现的P’波即Pon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