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省感染病学习班伤寒.ppt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后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肥达氏反应: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 。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组 七、治 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隔离及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 消化道隔离 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小 结 1、伤寒为致病性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3、临床六大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肠穿孔 小 结 4、实验室特点:外周血象WBC降低,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可通过细菌培养或肥达氏反应确诊 5、主要的鉴别疾病:持续发热、外周WBC下降 6、抗生素治疗有特效 7、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谢谢您的聆听! 伤 寒 ( typhoid fever ) 福建漳州 第一七五医院 郑瑞丹 伤寒、副伤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节,气候温暖湿润,伤寒、副伤寒常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我科发表相关伤寒论文 1、郑闽林、郑瑞丹,等,肠伤寒误诊16例原因分析,临床军医杂志?? 2010,38(2):316?? 2、周维英、陈洁、郑瑞丹,等, 37例伤寒临床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10,5:91-92 3、郑瑞丹, 郭永木, 谢建清、甲型副伤寒25 例临床特点分析, 东南国防医药,2007 ,9 :205-206 4、郑瑞丹, 谢建清, 饶日春,等,驻闽某单位伤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04 ,3 :197-198 5、郑瑞丹,吴秀艳,刘倚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型副伤寒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药卫生,2009 ,17:2583-2584 6、郑瑞丹、徐成润、吴秀艳、等,肠伤寒的13型超声表现,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9:568-569 7、郑瑞丹、高晓芳、陈洁、等,2 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特点分析,传染病信息,2009,3 :154-157 8、郑闽林、陈洁、郑瑞丹等,伤寒性肝炎38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0 ,4 :550-551 要 目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隔离及预防 一、概 述 伤寒是什么病? ★基本概念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二、病原学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 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 带菌者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