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诗扫士外藏甘锏珐并姻卒鹿置社套的彰喃 63
试论妇女外流对侗族婚姻家庭
及社会的影响
扬筑慧
车江,又名“三宝”,位于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城北面的万
亩大坝中,是榕江侗族最大的自然村落,也是我国侗族较大的几
个自然聚落之一。它包括了口寨、寨头、章鲁、妹寨、麦寨、月
寨、车寨等七个主要的小村寨,约14000人,99%以上为侗族,
行政区划上属于榕江车江乡。其中,车寨人口最多。约3966人
(人口数据来源于1999年车江乡政府)。该地是贵州南部侗族地
区保留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章鲁寨的侗话在建国后被
定为侗族的“普通话”,并以此为标准音,翎制了用拉丁文母书
写的。侗文”,在湘黔桂三省的侗族地区推广。清代和民国时期,
地方政府曾在榕江推行过风俗改革,但是,除了在服饰上男子改
汉装、女子由裙装改裤装外,幸江侗族其他显现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等方面仍保持着旅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包括传统的婚姻家
庭。
一、传统的通婚习俗
侗族一般实行民族内婚、家族或房族外婚。古代有同姓同寨
不婚的习俗,民厨流传说:“30天路程是姑娘嫁出去的去处,40
天路程是罗汉(小伙子)娶妻的地方”。远娶远嫁,给青年男女
的婚姻带来许多不便。在《破姓开亲的古歌里叙述了一个名叫
64 ★挂与杜套炭晨
妹道的姑娘,嫁到很远的地方去,当她回娘家探亲时,不仅自备
的食物全部霉变生蛆,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途中被蛇妖强劫为
妻,后多亏乡亲们营救才幸免于难。这种习俗渐渐激起了侗族人
的不满。于是,清乾隆年问在月寨召开了九十九款大会,商议婚
俗的改革,决定破姓开亲。从此,姑娘不用远嫁,男子不再远
娶。
破姓开亲后,侗族的通婚范围大大缩小,青年男女不仅可以
在附近村寨嫁娶,也可以在本寨嫁娶。过去榕江一带侗族还有所
谓“居大寨为爷头,小寨为侗崽”之别,“婚姻各分寨类,若小
寨私与大寨结婚,谓之犯上,各大寨知之,则聚党类尽夺其产或
伤命。”即通婚以大寨、小寨划分,在侗族地区实属少见。不过,
这一现象即民族内的通婚规则现已不复存在。但直至20世纪80
年代,车江侗族仍实行族内婚,通婚范围往往局限在本村本寨,
除非家境极度贫困或成婚者精神有障碍等原因,一般不与其他民
族通婚。“行歌坐月”是当地青年男女交友恋爱的习俗,其范围
也往往在上下几个村寨中进行。这一通婚范围习俗的延续,笔者
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与文化隔阂
贵州自古就有“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天无三日晴”之
谚,而榕江则是贵州不多得的几个山间小盆地之一。该地侗族所
居的车江,位于都柳江中游,土地平旷肥沃,依山傍水,物产丰
富,是榕江粮油、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锦榕
公路穿乡而过,离县城最近的车寨,仅一公里左右,与之隔河相
望,并有榕江大桥与县城榴连;较远的口寨离县城约5公里,从
县城乘车也仅需十余分钟,交通十分便利。这一区位上的优势,
是其他榕江侗族和少数民族所不能比拟的,由此也使当地侗族产
生一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和文化心理优越感。在他们看来,除
了居住在城里的汉族外,在榕江这一区域范国内,其他地方人都
试话妇女外漉对拥囊醇蛔謇虚夏社奢的影响 65
是“乡下人,,这一概念甚至还延及都柳江上下游的侗族和其他
少数民族,或更远的地区。“乡下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
势,在文化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上也不及车江侗族。所以,谁家
的女儿嫁给了“乡下人”或谁家儿子娶了。乡下人”,自然为寨
上人所瞧不起。并给家人和房族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至于城里的
汉族.他们称当地侗族为“侗家苗”,文化上的隔阑,使他们之
问的通婚也不是很普遍。同时,出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当地
侗族对与汉族通婚也同样有异议,至今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人仍
然对某一姓氏与汉族有渊源关系记忆犹新。既不与。乡下人”通
婚,又不与“城里人”开亲,与本村寨人通婚则成为最好的选
择。
2.强势亲属关系的认同
在侗族地区,曾盛行过“姑舅表婚”。史载:“姑之女必适舅
之子,聘礼不能措,则取偿于子孙,倘外氏无相当子孙抑或无
子,姑有女必重赂于舅,谓之外甥钱,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