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pdfVIP

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1. 欧美国家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 工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与专门人才, 17 世纪中叶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之后又在大学设立工程学 科,大大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865 年,美国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 ( 后归 Michigan 大学 ) 、 Columbia 大学、 Carnigie-Mellon 大学建立第一批 矿冶系。 1865 — 1870 年,英国 Sheffield 大学、 Birmingham 大学、 Emperical mining college 学院开始设立矿冶系,分别侧 重于炼钢、铸铁、冶炼工艺安排教学。 20 世纪前半叶,美国材料学科教育主要在冶金系,以金属材料为主。 20 世纪 40 年代后非金属材料有了新的发展, 1945 年晶体管的出现,半导体材料异军突起。为适应新材料发展需要, 1955 — 1956 年, Birmingham 大学教授 Raynor 把 该校原来的理论冶金系(物理冶金)与工业冶金系(化学冶金及冶金加工)合并,组建并更名为冶金与材料系,同时, Cambridge 大学教授 Cottrell 把该校冶金系改名为材料与冶金系。并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 “ 广泛材料 ” 基础理论及非金属材 料课程。 60 — 70 年代,原设置冶金系的大学逐步将系名更改为材料系或冶金与材料系。 80 年代,美国大学相应系多以材 料科学与工程而命名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历史上看,材料系多由冶金系演变而来。 60 年代之后随着非金属材料发展,化学化工系也部分转向材料。据统计,英 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均以冶金材料系命名,美国 90 所安排材料教学计划的高校中有 36 所设置了冶金 系或材料冶金系,有 6 所为化工与材料系。 2. 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的演变 中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起始于部分高校的采矿系、矿冶系等,已有几十到上百年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 以分为以下五个历史阶 段。 ( 1 ) 1949 年以前在若干大学设置了矿冶学科,开创了我国现代材料教育的先河。 中国近代大学材料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西学学堂的矿冶学科。北洋西 学学堂于 1895 年创建,并在其工科中设置了采矿系,开创了中国高等材料教育的历史篇章。之后,国立唐山工学院 (1905) 、东北大学 ( 1912) 、武汉大学 (1913) 、国立贵州大学 (1941) 等院校相继设置矿冶系。 1946 年,国立清华大学从西南 联合大学回北京复校后,在工学院中又增设了化学工程系,把材料学科教育扩宽到非金属领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这一时期材料学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划分专业,教学内容包 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是一种宽领域培养模式,许多材料界前辈专家就是在这种宽口径学科背景下走出校门 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为我国的材料科技、教育和材料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2 ) 1949 — 1966 年间依照苏联模式进行院校调整,建立和发展了较完整的材料高等教育体系,造就了一支宏大的 材料学科队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1952 年下半年和 1955 年分别在全国范围对原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1951 年将大连大学 ( 现大连理工大学 ) 的冶金系调到东北工学院 ( 现东北大学 ) ,以加强其金属材料学的教学规模。 1952 年 4 月,以北洋大学 ( 现天津大学 ) 、唐山铁道学院 ( 北方交通大学分部 ) 、北京工业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 ( 现西北工业 大学 ) 、山西大学等五所院校的矿冶和材料系为基础创建了北京钢铁学院 ( 现北京科技大学 ) ,创建后的北京钢铁学院增设 了金相、轧钢、金属材料热处理、腐蚀与防护等材料专业;同年,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矿冶工程系,中山大 学地质 系以及 南昌大学的 采矿科 调整出来在长沙成立了中南矿冶学院 ( 现中南工业大学 ) ,并相继增设了有色金属冶金及 热处理、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压力加工、粉末冶金物化等材料专业;院系调整后新成立的北京航空航天学院 ( 现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 增设了高分子材料 ( 含复合材料 ) 等专业。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和中南矿冶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为冶金工业培养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