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互主体性看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践意义.pdfVIP

从交互主体性看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践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交互主体性看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践意义.pdf

暨 南 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4卷 第 5期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01.24 No.5 2002年 9 月 (Philosophy&SocialScienceEdition) Sep., 2002 从交互主体性看议程设置理论 的实践意义 张晋升 (暨南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本文立足社会转型时期的传播现实,结合当前舆论引导 中新 的特点,借鉴大众传 播议程设置 的理论成果 ,对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 的阐释。文章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 是以体现引导和参与的主体互动为特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播主体 的主动性、指导性和权威 性 ,而且有利于增强接受主体的依赖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 大众传媒 ;议程设置 ;主体 ;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o72(2002)05一(I)73—06 作为现代社会精神交往的重要工具,大众传媒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中介 ,在此基础上的传播 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传播活动的主要内容。在 以往的传播实践 中,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但9o年 代以来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使传播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 突出的就是公众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现代化特别是社会 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作为 传播实践中的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对信息的被动接收,而是越来越体现出通过传媒参与社会 行动和寻求 自身价值的 自主性 ,或者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社会公众 事务进行讨论和评判,或者借助新闻传媒直接对所关注的问题发表看法,实现从被动的接受者 到主动的参与者的社会角色的转变。所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就体现为传播 主体的引导和接受主体的参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 、 交互主体性对传播实践的启示 交互主体性 ,简单说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体现为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中,主体是按照一定 目的 作用于世界的人 ,客体是主体作用的对象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而在主体关系模 式中,主体不是唯一的,既包括不同主体与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主体和客 体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主体与客体关系 ,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有着认识层次方面的区别。 事实上 ,上述两种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现实指向。主客体关系模式在处理人与 自然、人与 [收稿 日期] 2OO2—01—08 [作者简介] 张罾升(1964一),男,山西保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 · 73 · 物的关系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就会遇到 “他人不是客体”的困窘。 所 以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原有的 “主体一客体”或 “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模式必 然要转向 “主体一主体”或 “主体一 中介一主体”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 ,“主体一主体”的模式并没有完全否定和取代 “主体一客体”模式 ,一方面 “主体一主体”关系是以 “主体一客体”关系为前提的,主体关系只是扩大和提升了的主客体关 系 ,是主客体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 “主体一主体”关系中,每一主体作为对方作用 的对象而存在 ,都具有一定的客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中,任何个人或群体作为现实 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同时具有主客体兼备的二重性。l1 由此看出,主客体性反映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关系,主体间性反映的 则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认识关系。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源于相互的需要,交往是一种相 互认知、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主体间性在现实中体现为一种 “交互主体性”,个人和群体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