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津扬文化比较: 一、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相同文化渊源之一: 相同文化渊源之二:盐业 相同文化渊源之三:移民 天津:燕王扫北 二、两地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交流 : 最初两地城市文化的交流是单向的、一边倒的——扬州直接影响着天津 。 元人《直沽》: 直沽风月可消愁,标格燕山第一流。 细问名花何处去?扬州十里小红楼。 清·张船山: 十里鱼盐新泽田,二分烟月小扬州。 相互交流的见证之一:石涛与世高 相互交流的见证之二:汪沆的两地题诗 两地城市文化发展对比的启示 * LOGO 天津 扬州 繁华同以鱼盐盛, 天津曾名“小扬州” ——扬州、天津两地城市文化的异同比较 1 2 3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交流 两地城市文化发展对比的启示 1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2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交流 1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3 两地城市文化发展对比的启示 2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交流 1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1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两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同渊源: 水运文化: 盐运文化: 移民文化: 襟江带海与通商口岸 扬一益二与鱼盐泽国 洪武赶散与燕王扫北 扬州: 襟 江 带 海 天津: 通 商 口 岸 水运文化 襟江带海的扬州: 邗沟连通长江、淮河。 隋代开凿大运河,邗城、江都和后来正式得名的扬州,取得了“襟江带海”的区位优势。 由唐至清,扬州连通各地、走向世界——漕运万舟竞发、盐运帆影绰绰。 富商大贾云集、百工技艺响应,海陆珍宝争奇、绫罗绸缎斗艳…… 通商口岸的天津: 隋朝南、北运河在此交汇,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宋年间,直沽镇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 明代朱棣做了永乐皇帝后,将此地更名为天津。从此以后,“九河下稍天津卫”,天津港从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内河港口,跃升为国内最重要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隋唐时期,“扬一益二”的美誉 明清两淮盐务制度造就封建时代扬州的落日辉煌 繁华均以盐盛 淮盐集散地 明嘉靖年间所产的原盐芦台玉砂,“岁煎白盐一千八百斤贡上” 。 清康熙初年,经过生产工艺的重大变革,原盐生产可达万吨以上。成为天津支柱型行业之一。 芦盐集散中心 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 扬州 洪武赶散 天津 燕王扫北 扬州:洪武赶散 洪武年间(1376——1393),扬州府约74万人 移民人口约50万人, 占全数的68% 复业原居民约24万人, 占全数的32% 来自江西地区的移民约12.5万 占总数的17% 来自苏州、浙北等地区的移民约25万 占总数的34% 来自徽州地区的移民约12.5万 占总数的17% 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 ——《卫志·毛恺德政碑》 二、两地城市文化发展的相互交流: 1946年10月22日,报人沈健颖在天津创刊《小扬州画报》,主编李燃犀,社址在天津第七区荣业大街126号。画报属纯娱乐刊物,三日刊。以文字为主,附有少量图片。突出天津地方特色,以报道天津娱乐业消息为主,间有许多掌故风情描写,其记述天津市井的背景文字又有真实可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民国时期天津地方报刊《小扬州画报》 天津大悲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是现存天津最大寺庙。 扬州: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天津: “天津名自长陵赐,三卫新军驻羽旗” 扬州·安家巷 “朝鲜安麓邨” “麓邨”收藏印 两地文化交流见证之三:安麓邨的两地因缘 清·安岐,号麓村,晚号松泉老人,朝鲜族,先世入旗籍,天津人。业盐于天津、扬州,曾效力河工。家富藏书,博雅好古,鉴赏古迹不爽毫发,所藏名迹甲于海内,卒后精品多归乾隆御府,藏书归杨氏海源阁。著有《墨缘汇观》。 *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