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GDP→經濟成長率 支出面: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價值,以對此的支出來衡量 生產面:全體產業的附加價值 *附加價值=生產總額-中間投入 基本概念 指標哪裡找?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其他 經濟成長率 重要變動趨勢: 1980年以前,平均經濟成長率>9% 1980~1990≒ 8.0% 1990~2000≒6.5% 2001~2006≒4.5% 美國 加拿大 澳洲 日本 法國 義大利 西班牙 1962-69 5.0 5.8 6.0 10.3 5.6 5.5 7.2 1970-79 3.3 4.7 3.5 5.2 3.7 3.9 3.8 1980-89 3.1 3.1 3.3 4.0 2.2 2.4 2.7 1990-99 3.1 2.4 3.3 1.5 1.8 1.4 2.7 2000-06 2.7 3.0 3.1 1.6 1.9 1.2 3.6 民間消費 支出面GDP最大項目之一,約6成 重要變動趨勢: ⊙民間消費水準的高低,主要決定於可支配所得的水準 ⊙2000年以前,大多數年份的實質增加率>經濟成長率 民間投資 占GDP比率約14% 可↑當期經濟成長率 可↑機器設備,厚植成長潛力 重要變動趨勢: ⊙起伏波動大 ⊙ 2000年以前,大多數年份的實質增加率>經濟成長率 公共支出 政府消費+政府投資+公營事業投資 重要變動趨勢: ⊙1990年代中期前,占實質GDP約四分之一 輸出、入 出口v.s.輸出 進口v.s.輸入 出、入超 順、逆差 ⊙台灣為外貿導向的國家 存貨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結構? C+I+G+X-M Y1+Y2+Y3 Example ⊙消費結構 食品、飲料、菸、衣著服飾、家用器具設備、燃料電力、租金水費、家庭管理、醫療保健、教養娛樂、運輸通信、其他 ⊙就業結構 行業別 職業別:民代企業主管及經理人、事務工作人員等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refers to secular decline in the shares of manufacturing in real GDP and total employment. 產業空洞化 去工業化 脫離工業化 工業化程度降低 指工業化程度達到高峰後,轉呈遞降的一種趨勢,為經濟體在產業動態演化過程中顯現的共同特徵,或經濟發展達到成熟的自然結果 但是工業化程度降低的現象,或因勞動市場供給結構調整但失衡,或因服務業新創的就業機會不足以吸納製造業釋出的勞動力,而衍生失業率攀升、生活水準降低等課題 在台灣,就業比率、生產比率趨勢差不多 國外的文獻多c.f.就業比率 Deindustrialization ◎中文?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Deindustrialization成因 ◎經濟體系的供需層面 Engel effect:消費結構由食品→商品→服務 經濟發展初期,農業就業/總就業比率≒一半至三分之二 農業人口壓力沈重→政策須致力提高勞動生產力,增加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人口所需糧食,農業剩餘促進資本累積,並釋出過剩勞動力,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 經濟持續發展,工資相應提高,促使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逐漸取代勞力密集工業,成為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重心,工業(製造業)勞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所需製造品的勞動投入相對減少,過剩的勞動力自然由生產力較高的製造業流向生產力較低的服務業。 因此,工業(製造業)釋出勞動力,由服務業吸收,加上人民對服務的需求增加,服務業乃快速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地位,產生消長變化,形成Deindustrialization的現象。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Deindustrialization成因 ◎企業轉型與外包趨勢 ◎投資 ◎North-South trade 富國對外投資 將本國不具比較利益的工業移至國外生產;透過回銷及進口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力密集產品,補充國內生產的不足。 國內製造品仍具國際比較利益→貿易順差 若海外投資削弱本國貿易財工業的成長活力,加速工業化程度降低趨勢 →貿易逆差 →農產品貿易或服務貿易順差需↑ C+I+G+X-M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農、工相互支援的發展歷程 ◎1952年,農業人口/總人口≒52% 農業GDP/GDP ≒ 32% ◎政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農業生產指數成長率>人口年平均成長率 ◎農業剩餘→支應工業部門資本形成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農、工相互支援的發展歷程 ◎農業勞動外移支應工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