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探究精神的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海生探究精神的培养.doc

例谈如何借助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王海生 内容摘要 通过具体的化学案例,论述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及如何从反常的实验现象和一些反常规的结论中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激发 创新 拓展 新《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随着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有必要新课程理念出发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丢掉一副“师道尊严”的严肃面孔,而应该面带微笑,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起平坐,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多用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有问题也可以畅所欲言。要想真正做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教师还要相信和尊重学生,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应和学生融为一体,师生成为合作式的伙伴关系。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例如过去老教材在学习氯水具有漂泊性时,仅仅是设计了一个验证性实验,老师以“师道尊严”的方式借助实验证明了氯水具有漂白性,学完后学生也不敢有丝毫质疑,当然也不敢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而在我们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可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如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设计为探究实验或通过习题形式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例如围绕该知识点设计的下面习题: 题目: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一,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请你设计实验,正确结论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氯水中何种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①氯气有强氧化性 ②氯气与冷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③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 H2O使布条褪色 实验①:把红色干布条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布条不褪色;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布条不褪色。 ________ _________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①保证所取的是纯净的钠 ②2Na+CO2 C+Na2O2, 2Na2O2+2CO2 2Na2CO3 +O2,或 Na2O2+2Na 2Na2O 三、以反常规结论为契机,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空间 好多化学问题,有时我们根据理论,会想当然的认为通过某些反应后应该产生某某现象,甚至教材或教辅资料也会想当然的处理,可是我们真正做实验时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非常规的结论,学生一定会感到好奇,我们广大教师若能够充分利用它,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挑战权威,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学生再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细致。 例如下面一个问题:在一烧杯中盛有10ml、2ml·L-3的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里注入0.4ml·L-3的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此实验过程中: (1)烧杯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该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许多教师想当然的认为,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密度减少,小球当然会逐渐沉到烧杯底部。其实我们若带领学生认真做此实验,上述实验现象描述欠科学性,因为烧杯中液体变化为:溶液→悬浊液→水,其密度变化是先由小变大后又变小,故小球是先上浮最终下沉,而非直接沉到烧杯底部。再如目前各教辅资料针对喷泉实验所设计的一道较为流行的试题: 试题:喷泉是一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