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doc

            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一、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积累感性经验;二、经历猜想、推理、验证活动,积累思考经验;三、经历回顾、反思活动,升华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感性经验 思考经验 猜想 验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个名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早就被数学教育工作者所知晓。但在理论上,人们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经验”一词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亦称主观经验。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积累的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而经验的获得,则依赖于有效的数学活动作支撑。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数学基本活动主要是感性的和逻辑的(或者理性的),所以通常“大体上可以把经验分为感性经验和逻辑经验。感性经验也依赖思考,但更多的是依赖观察;逻辑经验也依赖观察,但更多的是依赖思考”。《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积累感性经验。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学生在外显的行为操作中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让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要求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可以怎样摆?学生经过操作、思考,交流得出了三种摆法:第一列摆3个,第二列摆1个并与第一列中的任意一个对齐。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从正面、从侧面看仍是原来的形状,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次经历想象、操作的过程,获得了答案:至少用3个,即第一列摆2个,第二列摆1个,但不与第一列中的任一个对齐(即从前面看,第一列中的小正方体不挡住第二列的小正方体)。上面的操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知觉的经验,并与数学思维经验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老师先通过“走哪条路近一些?”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出示三根小棒分别长10厘米、5厘米、4厘米,问:“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有的学生认为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则认为不能。学生出现两种不同声音,并开始争论。这时老师提醒学生拿出小棒动手围一围。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故意问:“两边之和10+5=15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4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结论与实践操作结果发生了冲突,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学生陷入沉思中,接着有同桌小声地交流,有学生发现并举手。有的说:“10+5=15厘米是大于第三条边4厘米,但5+4=9厘米却小于第三条边10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有的说:“我知道了,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1号边加2号边大于3号边;2号边加3号边大于1号边;3号边加1号边大于2号边。”还有的说:“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起初,学生对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用10厘米、5厘米、4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怎么办?让学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并“茅塞顿开”,5厘米加4厘米这两条边的和没有大于第三边,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积累了操作的感性经验,学生的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经历猜想、推理、验证活动,积累思考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猜想,并加以验证。 例如,“把一根绳子对折三次,然后从中间剪开,可以剪成多少段?”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答案后,教师出示表格: 对折次数 1 2 3 4 5 6 …… 从中间剪成的段数 3 5 9 引导学生猜想:第4次可以剪成多少段?有的学生猜剪成15段,理由是每多对折一次,增加的段数依次是2、4、6、8……还有的学生猜剪成17段,理由是每多对折一次,增加的段数依次是2、4、8、16……到底谁对呢?老师再次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得出正确答案17段后,老师又问:按照这样的规律,对折5次可以剪成多少段?对折6次呢?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三次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