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视野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pdfVIP

当代学术视野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体系 ——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中山大学 彭玉平 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经过郭绍虞、刘大杰、朱东 润、王运熙等几代学人的薪火相传,递相祖述,而蔚成海内外本学 科的研究重镇。20世纪卓有影响的批评史著作,大半出自复旦学 者的手笔。特别是从1989年至1996年,随着由王运熙、顾易生主 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陆续出版,即以其恢宏开阔的 结构特点和体大思精的理论格局,而被誉为“这一领域中划时代的 论著”(日本学者柳川顺子评语,参见El本九州中国文学会编《中国 文学论集》第二十四号。)。从史学形态的批评史研究来说,《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确实堪称是一部在总体上包容 前人又超越前人的集大成的巨著。但正如《通史》是以前七十年的 批评史研究作为基础而自立高峰。21世纪的批评史研究面临着同 样的问题:如何在《通史》的基础上将批评史研究进一步导向广阔 和深入,如何使批评史研究从历史形态走向理论形态.都是批评史 研究界无法回避而且亟待思索的问题。 对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探讨,其实在批评史学科成立之初,便 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如郭绍虞就曾作过这方面的努力。他以 文学本体论为核心,将先秦至清代的文学批评分为文学观念的演 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251 进、复古和完成三个阶段,在当时有很大反响。但郭著其实是受到 当时文学史编撰的直接影响,而文学史的编撰又一直在西方的模 式中运行,因此很难体现出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用当 代的学术眼光来看,郭著还停留在历史描述的阶段,理论逻辑尚较 为欠缺。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也是较早注意用现代理论 来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横向研究的,他以“想像论”、“形式论”、 “个性时地与文学创作”等问题统贯批评历史。但限于当时的批评 史研究基础和理论水平,他的研究还不免显得粗糙和简单,体系的 中国化还不是很明显。罗根泽的批评史研究计划是由博返约,“先 写逢说就录的资料较详的分册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然后再根 据这些资料写一本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中国文学批评 史·重印序))这种由博返约的研究是否有探索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的初衷在内?由于这一计划并未完成。现在当然难以判断了。朱 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有意放弃时代和宗派的标题以及按 照文体分门别类的叙述,以凸现“整个的批评家”为宗旨,还只能说 是为体系的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铺垫。方孝岳虽然意识到“我国 的文学批评学,可以说向来已经成了一个系统”(中国文学批评· 导言),但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还是以史的线索为径,以横 推各家的意蕴为纬的。晚近的诸家批评史,在梳理个体批评家以 及断代的理论批评体系方面较为措意,成就令人瞩目。但其基本 思路仍是因循旧的编撰模式,深层次的提炼、概括和抽象,还是付 诸阙如。因此综合考察20世纪的批评史研究,历史形态批评史研 究的不断邃密和深沉,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有关理论体系的自 觉探索意识.也是铢积寸累,渐渐衍成学界共识的。但是我们也不 能不遗憾地指出:以高质量的著作形式来体现这种对理论体系的 探索意识的,却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未能面世。这里面的 原因,除了是因为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需要有坚实的批评 史研究的学术基础外,还与我国古代文论本身漫不经心的表现形 252.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态有关。所以要在世界文论体系中找寻出中国文论体系的特殊 性,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贯穿前后的内在统一点,要在多 元状态的文化背景中演绎其融会贯通之处,确实是一件相当艰辛 的事情。 “理论家是否占有充分材料,对材料的剖析是否正确,从材料 中抽绎的原则是否正确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先决条件。”(王元化《文 艺理论体系问题))复旦本《通史》在材料的广征博采以及剖析衡鉴 的精确上,已为学界所公论,在此基础上。由他们来开创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新局面,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因此 当在《通史》出版四年以后,我们又看到由王运熙、黄霖主编的三卷 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出版,确实令学界同仁感到鼓舞。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目前由《原人 论)、《范畴论)、方法论)三本著作组成。《原人论其实是《体系 的本体论,是“纲”;《范畴论》和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