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教学设计.docVIP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教学设计.doc

“关注学科内涵”案例(高一化学) 化学平衡的建立 上海市松江二范汝广一、案例背景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是高一第二学期的一节化学理论课。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体会化学原理对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衡,初步形成“平衡”的化学思想。 二、挖掘学科内涵 1、学习核心知识,体验化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定量与定性(数据分析)的结合、实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掌握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2、拓宽平衡外延,感悟哲学思想,彰显人文色彩。平衡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超越化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它的灵魂是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通过对“平衡”外延的拓展,再加上富有特色的语言点缀,把学生引领到一定的高度看化学,彰显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3、展现化学美学,陶冶审美情趣,科学人文统一。缜密的逻辑推理、巧妙的实验设计、文采的课堂语言,都展现了化学的美学价值。特别是结课时的诗词呈现,让学生有一种余音缭绕的美学享受。既注重科学的探究,也关注美学的熏陶,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 1、从本节标题看课程定位:本节的标题,在过去的教材中曾使用《化学平衡》,现在有的教材使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上海教材使用的是《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从标题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编者对本节的定位。标题的变化,反映的是课程理念的变化,这就是: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了解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从课程特点看教学目标:本节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总体定位上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使本节课成为一节有思想的课。具体到三维目标上,就是:①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道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平衡”的化学思想,并认识到化学原理对生产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3、从教学时机看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学时机,是充分考虑学情的。过去,学生已学习了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并已接触过可逆反应,以后还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等。可见,教材的编者有意将与“平衡”相关的概念分散在不同学段让学生逐渐深入地进行理解,从而做到分散难点。 4、从已有经验看教学难点:已有的教学经验表明,本节的教学难点有两个:①学生对“动态”的理解有偏差,特别是学生对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表示怀疑;②对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以处理。 5、从课程标准看教材处理:课程标准中建议“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这个建议虽然在教材的后续内容中也有体现,但在本节的处理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力争使学生升华为一种思想,即“平衡”的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课堂思维结构 五、教学过程[引言]某合成氨工厂进行试验时有如下一组数据,请同学们分析数据有什么规律?并用c—t图表示。 时间 各物质的浓度(mol/L) (min) N2 H2 NH3 0 1.00 3.00 0.00 1 0.80 2.40 0.40 2 0.70 2.10 0.60 3 0.63 1.89 0.74 4 0.60 1.80 0.80 5 0.60 1.80 0.80 6 0.60 1.80 0.80 7 0.60 1.80 0.80 (学生分工绘图,每人作出一种物质的曲线,然后投影展示) (学科内涵挖掘:由“定量”的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定性”的变化规律。) [板书](绘制c—t图像) (学科内涵挖掘:提供材料,进行探索感知。把数据分析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图像,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引导]根据c—t图像,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问题1:4min前,三种物质浓度分别是怎么变化的? 问题2:4min后,三种物质浓度的情况如何? 问题3:4min后,反应停止了吗? 问题4:正在发生的有哪些反应? [学生答](略,前两个问题用图像表示,后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投影]问题5:4min前,也同时存在着正反应和逆反应吗? [学生答](略) (学科内涵挖掘:步步递进的问题设计,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培养。) [探究]可逆反应真的存在着正反应和逆反应吗?它们真的在同时进行着吗? [演示](把盛有NO2的注射器先放入冷水中,再放入热水中。)已知2NO2N2O4是可逆反应,改变温度可见气体颜色的变化,说明了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存在。 [练习]一定条件下,反应2SO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