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荐】.pdfVIP

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荐】.pdf

哲学社会科学版 ▲隶大学拿款iilj年嘉i菇靖l五:ij硕 近20年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郭震旦 摘要:虽然后现代史学作为“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一开始“在中国历史学家中并没有得到多少惠顾”,但 随着后现代史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难以回避,进入新世纪以后,有关后现代史学的探讨逐渐显现沛然莫之 能御之势。专题论文研究、系统的专书研究、大量西方后现代史学著作的适译是后现代史学输入的三个层 面。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具有解构和重构两重意义,也意味着“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研究影响的 加深。“新社会史”的方兴未艾,标志着在世界史学大合唱中,中国史学已经在担任着一个声部的表演。 关键词:后现代史学;史学全球化;新社会史 当今历史研究领域最具颠覆性的事件恐非“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对“宏大叙事”、“大写历史”的反叛莫 属。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往貌似不可质疑、不言自明的历史研究范式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致命的狙 击,像一个被击中命门的巨人摇摇晃晃。虽然现代史学在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敲击下早已遍体鳞伤,但由于 远离震源,仍然运行在现代史学轨道一卜的中国史学好像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的“狂风骤雨”,后现 代这一魔鬼似乎还只是停留在屋门外的脚步声。但这只是一种假象而已。殊不知后现代史学的幽灵早已 将“特洛伊”木马“病毒”植人中国历史学,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印有后现代主义特有胎记的词语在史学界的 后现代主义铸造的词语早巳成为连缀历史文章的基本词汇。众所周知,“文本”这个词最能代表后现代的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文本”意谓符码允许开放且多元的阐释进路,而“文献”或“作品”则代表作者与实体 (reality,就史学而青则是史实)之间封闭或自足的实录,其解释系统即使不是固定的,也是有限度的。在被 称为后现代“祭司”的德里达看来,“文本之外,别冗他物”。而在人的“批判性阅读”中,文本是呈现无止境 而多解的,只是语言符号的无限戏耍,因此对于历史研究而言,除了依靠残留的文本以外,并无过去的实迹 可以依傍。w可见,对“文本”一词的接受就意味着不知不觉间对那个危言耸听的“历史之死”说法的认同。 虽然后现代史学作为“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一开始“在中国历史学家中并没有得到多少惠顾”,④ 但随着史学工作者对后现代史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难以回避,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有关后现代史学 的探讨逐渐显现沛然莫之能御之势。在学术关注点日渐散漫、学术动向“去中心化”的今天,对后现代史学 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难得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术刊物、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加入到这一讨论 中来。持中而论,在困内历史研究领域,无论足从持续时间,还是从所发挥的显性以及隐性的影响来说,在 过去20年问,还没有一种西方史学思潮能够与后现代史学理论和方法所掀起的波澜相比拟。它已经促使 大陆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史学观念、治史路径以及历史研究新范式的建市等方面发生大幅度的转移,甚至 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格局。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近年来后现代史学在中国的介绍和研究情况进行 收稿日期:2009—03—08 作者简介:郭震旦,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枣庄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枣庄277160)。 ①参见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一个批判性的探讨》,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5、138.148页。 ②参见仲伟民:后现代史学: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光明只报)2005年1月27日。 ③德里克:《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见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1年第l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5页。 135 万方数据 ^求^学参叙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次粗线条的梳理,以便我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①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粗线条的概览,就难以面面 俱到,一些重要的论作就有可能被遗落而无法进入讨论的视域。本文拟以专题论文研究、系统的专书研 究、西方后现代史学著作的大规模翻译这三个层面作为观察的视角。 较早被引进的后现代史学经典文献当属1990年第6期《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刊登的安克斯密特的文 章《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以及1993年出版、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3年)一书中所

文档评论(0)

cns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