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块二 如何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设计教学目标
专题三 《品德与社会》划分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分目标的依据;从哪些方面理解总目标
主持人
顾谨玉
老师们,我们再回到演播现场,请靳岳滨和孙玮老师为我们继续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首先,“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与“品德与生活”的不同。我们看屏幕:
PPT:“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对这个总目标,老师们应该如何理解呢,特别是,在基层“品生”和“品社”课都由一位老师同时承担,这个问题就显得更重要了。 孙 玮 我们在这里谈目标的理解,主要是从老师们的教学实际出发,因为目标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老师们备课、实施课程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去实现。正如前面已经说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针对一门课程的性质、它要贯彻的理念,包括它怎样做才能突出这样的课程和理念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靳岳滨 我同意孙老师的看法。
说得简单点,课程目标是有关课程的理解问题。过去没有“课程标准”,老师们也没有课程的概念。过去的“品德”课大纲,讲“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变成“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这都是课程定位啊。按照这样的课程定位培养孩子,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主持人 那么,我们可以把总目标理解为“品社”课定位吗? 靳岳滨 当然是。老师们一定要把“课标”前后贯通起来看。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究竟是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究竟怎样去实现。我们在理解课程目标时,不能孤立的看,在它的前面要看到课程性质,而在它的后面,要依此去理解“课程内容”。 孙 玮 我理解靳老师的意思,
比如关于尊重劳动者这个话题,以往有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以挑粪工时传祥的故事为例,用单向线性的传递方式,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立意很低。学生是“被教育”。由于远离现实的生活,孩子们说的都是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大话、空话。德育实效无从谈起。
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品德与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则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一天的生活着眼,看看有哪些人为自己提供服务。而后在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自己带来了方便,从而自觉生发出 “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课程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生态观”这一价值取向得到很好的体现。 主持人 谢谢两位专家。靳老师你们在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遵循了哪些原则? 靳岳滨 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制定目标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统一的原则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因此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使得个体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获得自由发展。这是制定课程目标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2)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统一的原则
课程目标具有预期的特点,亦即它是期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一定时段达到的发展目标。这种预期是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起点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了这个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就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但在同时,课程目标又要比较准确地估量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预期发展水平的统一,目标定得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恰当的目标,可以使得学生个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并获得充分发展。 主持人 下面请孙老师给大家解读一下课程总目标所蕴含的意义? 孙玮 好的。这个总目标也是对“品社”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与实验稿相比,基本一致。请看大屏幕:“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实验稿)
修改之处是不在“公民”二字前加修饰语。
课程总目标蕴含的意义:请看大屏幕。
总目标表述中蕴含丰富的意义。首先,作为德育类课程之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明确体现出将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家意志,以及课程促进儿童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次,总目标凸显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课程要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