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建筑若干问题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35 卷 第 3 期 山 西 建 筑 Vol . 35 No . 3                                ·52 · 2 0 0 9 年 1 月 SHAN XI  ARCHI TECTU R E J an .  2009 文章编号 (2009) 关于中国古建筑若干问题的思考 谷 增 辉 摘  要 :针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至今不过七八十年 ,且多有中断 ,许多问题均悬而未决的现状 ,就斗拱的起源 、木构建筑 在中国建筑史的统治地位 、大屋顶的反宇飞檐等问题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思考 ,从而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 。 关键词 :古建筑 ,斗拱 ,木构建筑 ,反宇飞檐 中图分类号 : TU092 文献标识码 :A   近来 ,我们师生数十人“行万里路”完成了河南 、山西的中国 着树干一起伐下作为一整体构件使用 ,并加工成等高的“杈柱”, 古建之旅 ,历时九日,期间参观考察了大量中国古建筑的珍稀遗 将之打入土中 ,再构筑成较为工整 、稳定的房子 。 存 ,实是大开眼界 ,又得数位专家的悉心解析和旁征博引 ,更胜于 再后来 ,远古人掌握了更精湛的木材加工技术 ,如榫卯技术 ( ) “读万卷书”。不仅强化了对古建筑的形象认知 ,更是在此基础上 至晚是在 7000 年前的河姆渡遗址 ,他们不再满足于用现成的 激发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许多感悟和思考 。以下就中国古建筑的 “杈柱”造房 ,而是可以自己加工出“杈柱”,至此 ,斗拱的初型就诞 整体特征作若干思考及探索 。 生了。随着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成熟 , 出现远在 2000 多年前铜器 , 1  斗拱的起源 壁画上的一斗二升 、一斗三升和人字拱等各种斗拱形象 ,甚至更 斗拱是中国古建特征中不可避免的重点 ,在探求其功能与构 早 ,只是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 。 造之余 ,总情不自禁地要问一下 ,斗拱是如何产生的 ,在查阅资料 2  木构建筑的强悍生命力 后 ,未见定论 。于是就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作如下推测 :斗拱的 为何木构建筑在中国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 ,却未能发展出如 最原始形象乃是“树杈”,详细分析过程如下 。 欧陆的大体量石头建筑 。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 ,这是时常被问 远古时代 , 自然条件决定了原始初民的居住形式 :北方黄土 及的问题 。然而对此问题的回答却是众说纷纭 ,未有定论 。 地带适宜穴居 ;而南方沼泽多水地域则宜巢居 。孟子有云 :“当尧 一说中国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土层丰厚却鲜有石头 ,本着因 之时 ,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 , 民无所定 ; 下者为巢 ,上者 地制宜的营造原则 ,古人发展了土与木的混合构筑技术 。然古往 为营窟 。”说的正是巢居和穴居 。 今来众多陵墓建筑均为石头建造 ,更有诸多的石碑 、石牌坊 、石 巢居的原始形态 ,据杨鸿勋先生推测 : “为在单株大树上架 塔 ,说明中国并不是稀缺石头建材 。当然 ,也不能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