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doc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过程是否科学依赖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探究规律;探究课要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几个需要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字]物理教学 教师 主导作用 [正 文] 在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课堂上,我们主张将探究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学设计的实施者—教师,其主导作用又该如何体现?下面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例进行探究。 1、探究过程是否科学依赖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探究规律。 什么是探究?简言之,探究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的好不好,学生能力锻炼的够不顾,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1.1课程引入要符合学生认知,使学生顺利提出问题。 (1)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热情。 研究自现象始、自观察始,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观察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研究的兴趣自然就萌发了。符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更符合他们亲近自然的天性。 (2)引入要引导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 尤其是科学探究课的引入,必须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提出问题,包括我们为什么要探究?我们要探究什么?使学生对自己的探究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可以这样引入。 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各种不同透镜成像的图片,如“花朵透过露珠成缩小的像”“鱼透过鱼缸成放大的像”“物体透过眼镜成缩小的像”等等,教师说明露珠、鱼缸、眼睛等都是凸透镜。学过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知道其主要部件也是凸透镜。可见,不同的凸透镜能构成不同的像。那么,对于同一个透镜,也能成不同的像吗? 上述引入的好处在于,他有对自然现象的归纳:“不同的透镜成不同的像”;它能使学生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同一个透镜,也能成不同的像吗?”这样的设计就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要探究和我们探究什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明确了研究任务。 1.2. 教学设计要保证探究的意义。 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有意义的,学生到底能在什么层次经历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有老师这样分配探究任务:为了节省时间,请同学们分成5组,一组一个探究任务,第一组同学探究当“u?2f”时的成像规律,第二组同学探究当“u=2f”的成像规律,第三、四、五组分别是“2f?u?f”、“u=f”、“u?f”······ 我们为什么这样分段?“u?2f” “u=2f” “2f?u?f”、“u=f”、“u?f怎么来的?这其中有两个含义:(1)为什么成像与物距、焦距有关?(2)为什么物距可以这样分段/无疑这样会降低探究难度,但是,这样的“探究”还有意义吗?学生动脑子的那地方又在哪里/?事实上,“物距可以这样分段”本身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一个任务。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设计1: 提出问题:上述种种凸透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为什么?哪些因素决定了像的性质?(给了同学猜想与假设的机会,符合探究的规律) 学生猜想:成像和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那么,对于同一个透镜呢?能成不同的像吗? 教师提示同学透过同一个凸透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看是否能获得不同的像。学生经过亲自操作可以得出如果当物距发生改变,就会得到不同的像。即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教室布置实验任务:请同学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通过调节其相对位置,在光屏上至少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 如此设计,合情合理,学生的可操作性也很强,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实验当中,在寻找这两个像的过程中学生其实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成不同的像时,其物距有什么特点? 将学生的实验记录整合到教师准备好的两张表格(分别记录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数据)中,请同学观察数据特点: 成 像 特 点 焦距/cm 物距/cm 像距/cm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学生很快就能分辨出成放大像和缩小像时物距分别处于某一个区间(可能有误点,没关系,学生能理解那是应该排除的数据),这样就好了。学生可能说不出这个区间到底是什么,没关系,教师可以引导。 “我们曾猜想成像与焦距及物距有关,那么,成放大实像或者是缩小实像的物距和焦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不等教师说完,学生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成放大实像时,物距都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而成缩小实像时……”。此时学生的愉悦有多么强烈,而这一切又进行的多么自然。从现象到数据到规律,这不正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吗? 接着,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实验结果中提出新的问题。比如:“放大和缩小之间有‘等大’

文档评论(0)

phljian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