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pdfVIP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小隐_大隐到中隐_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pdf

第 卷第 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 5 Vol.23No.5 年 月 2006 9 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Sept.2006 从小隐、大隐到中隐 ———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 李红霞 (深圳大学留学生教学部,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隐逸是中国士人心理—行为哲学的命题之一,也是士人内在价值取向与处世态度的外 在表征。隐逸历经小隐、大隐到中隐的嬗变,三者有轩轾之别,高下之分。隐逸在其历时性演进过程 中,逐渐淡化了传统隐逸以道抗势的抗议精神,显示出隐逸精神化、世俗化的走向,反映了在世俗王 权为代表的势统的挤压下士人持守的道统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 关键词:小隐;大隐;朝隐;中隐;递嬗;意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G112 A 1000-260X200605-0111-06 隐逸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 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蛊·上九》 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对士人的人格理想、价值 又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孔颖达释曰“:最处事 : 追求、处世哲学及审美文化心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上,不复以世事为心,不系累于职位,故不承事王侯, 政统与道统在不同时代的矛盾斗争决定了隐逸的形 [1] 但自尊高,慕尚其清虚之事,故云高尚其事。” 式和内涵也随之改变,经历了从小隐(隐于山林)到 先秦隐逸风潮兴起,儒、道两家的思想义理奠定 大隐(隐于朝市)再到中隐(隐于地方官)的嬗变,隐 了中国传统隐逸的理论基石。春秋战国,士阶层登上 逸观念的嬗变不仅是隐逸形迹和地域的转换,更是 历史舞台,仕与隐从此成为困扰士人价值选择的两 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在士人行为心理的投射,其背 难抉择。当时礼崩乐坏,王纲解纽,诸侯争霸,得士则 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对隐逸观念的历时 强,失士则亡。士无定主,礼遇则留,不合则去。因此 性考察及其演变背后文化意蕴的剖析尤显必要。 君主延揽人才,礼贤下士,张扬了士人自觉担承社会 责任的从政意识和以德抗势的主体意识。但也有些 一 士人有感于现实的黑暗和社会的纷争毅然走向山 林,出现了很多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隐士。先 小隐是为坚守士人独立的人格和文化理想而隐 秦时期蔚然成风的隐逸潮引发人们对隐逸的深刻思 于山林薮泽。作为隐逸之本位,小隐出现时间最早, 考。儒、道两家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儒家主张 流传也最为久远,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就出现了巢父、 士人学而优则仕,强调士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许由这样的避俗之士,《周易》对隐者人格操守、人生 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 态度的阐发构成隐逸思想的最早蓝本。《周易·系辞 [2] 。士人在政治清明时汲汲用世 达其道” 、 、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