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社会与当今高科下的社会关系比较研究.doc
论《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社会与当今高科下的社会关系比较研究
13级金融(证券与投资)本2学生 蒋海枫
摘要 《儒林外史》借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夸张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去表达作者想展现给世人当时社会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和当时科举制下士人们的昏庸无能。而我们在翻阅《儒林外史》可以看到吴敬梓书中描述的社会联系当下,似乎也有那么几分相似。中国社会的人与人,往往讲究的是人情,办事也多是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和亲疏,任人唯亲,办事靠的不是规则,反而是一顿饭,一条烟,一瓶酒,这样的事在中国比比皆是;而科举制下的选拔人才也和现代中国高科模式类似,古以八股限定考试,今以大纲规定考试范围,都把选拔人才模板化,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古代中国便在自然科学上逐渐落后西方,在现代中国自主创新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或许这也是中国特色国情之一。
关键词 科举制 高考 人才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2]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前言1-5?.《儒林外史》是一轴以中国18世纪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的儒林群像的讽刺画卷,作者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不仅展示了儒林群像的种种丑态,而且对造成儒林群体悲剧命运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所以,它既是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又是一部封建科举制度下儒林的悲痛史。高卫红.??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的儒林群像[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郑润培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士人的学习观念。这一学习观认为,儿童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应该开蒙读书,以反复背诵的方式学习《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格式,为将来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高中进士就能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也正因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成为士人所学习的主要知识,其他无关应考的知识一概被摒弃。这一倾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郑润培.??从《儒林外史》看传统的学习观[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01)凌宏伟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专写知识分子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也是一部18世纪中国社会人才危机的纪实史。吴敬梓很早就发出了人才危机的感叹,他在《儒林外史》中痛恨科举与八股时文,并且把这些看作是一切文化弊端,甚至于社会弊端的源流而加以辛辣的嘲讽,《儒林外史》的深层内容,即社会——人才危机,就是从这群人物活动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本文拟从《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思考明清科举环境下的读书人的思想危机、道德危机、智力危机,进而把《儒林外史》所揭示的人才危机现状与当下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人才危机现状进行对比,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第一章,“启示之一:人才的思想危机”。科举发展到明清时期,对于考试内容、形式、答题方法等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一做法肯定是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学子们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导致这些儒生神经过敏,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思想危机的局面。再加上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得多数读书人不敢有思想。由此我们想到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阅读天性被扼杀,阅读范围狭小,阅读渠道也狭窄,这样容易导致中学生不会思想,没有思想。第二章,“启示之二:人才的道德危机”。《儒林外史》中各种各样的读书人如杨执中、牛浦郎、匡超人等,他们的成功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俗社会真假莫辨,道德危机的出现在所难免。而王玉辉作为被理学和封建礼教侵蚀太深的读书人,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而当下应试教育下的中学生诚信意识严重缺失,令人忧虑,整个中国的人才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道德危机。第三章,“启示之三:人才的智力危机”。在《儒林外史》中,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读书深受四书五经毒害之后的书呆子形象,这一群人不仅缺乏基本的常识,而且智能、体能低下,他们不光所学的知识不能经世致用,而且身心也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