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为而为——我教《〈论语〉选读》 .doc
无为而为
——我教《〈论语〉选读》
盛洁慧
如果说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内圣外王的修养和学习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那么我们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谋生,上大学,出国留学,一个好的职业,一份高薪的收入,简言之,就是能赚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家长、社会、老师对下一代一致的期许。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变得非常的功利化,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于文化底蕴的奠定、人格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非常的缺乏。所以狭隘的教育观念就导致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是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宣言。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是华夏文明的子孙。对文化的解读就需要文化的介入,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千年的论语解读需要千年后的今人怀揣一种虔敬与一份睿智坦然面对。然而解读经典不应仅仅成为一种时尚,就像流行感冒来去匆匆,而应成为每一位华夏子孙的一份担当与渴求,因为“万世师表,斯文在兹”。
《论语》是国学经典,只有读懂《论语》才能学好《〈论语〉选读》,否则充其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识记、对话、解悟三部曲是理解《〈论语〉选读》的重要步骤,而在整个过程里教师在台前的工作被弱化,悄悄转移为幕后掌控,因此表面看来教师是“无为”的,而三部曲过后,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蓦然回首处那是“润物无声”者把智慧的河流指引给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读经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从而达到“有为”。下面谈谈我教《〈论语〉选读》的三步走。
识 记
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还提出了五点具体的学习要求: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前言,《〈论语〉选读》的重点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重视背诵名句与成语,这些名句与成语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慢慢品味其意思,探究其深刻意蕴,然后融化进自己的语言,影响我们的精神。余秋雨先生曾说:“《论语》是美德的最高文本……《论语》这部书,被中国读书人背诵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在现代生活的浮华喧闹中,有谁突然说出《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往往还能使现场安静下来,大家如见先哲光临,片言只语也要洗耳恭听。如果在海外,素昧平生的华人偶然见面,交谈甚欢,而其中有人引用了半句《论语》,立即会使大家觉得这次见面出现了非凡的深度,互相在目光间传递着有关中国人的确认。”(《历史的脸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学习《论语》是我们精神上的寻根,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
高一伊始,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跟我读”活动,学生轮流带领全班读《论语》,主要是一些高频常用句和带有成语的句子,使学生有兴趣读能很快掌握并记忆。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已经能在作文中熟练使用所记忆的名句,并且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对 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实《论语》一书即为孔子“教育”的对话录。
把对话置于语文教育的背景下,其前提应该就是文本。“如是我闻”,《金刚经》开宗明义。这就开启了佛与须菩提之间的对话,这一“对话”成就了一部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经典,对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慧能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子曰”,则是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滴记录,大部是孔子师生及其生生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成就了一部儒家经典,影响中国文化两千五百余年。
对话不同于“是——是”“否——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池田大作《我的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因而对话应当是真诚的、坦率的、自由的。
有了识记阶段的铺垫,学生们对熟悉的东西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他们甚至想知道: 孔子的家人都有谁?孔子为什么那么博学?孔子是圣人么?孔子是神人么?我做了一个统计,学生们对以上问题较为好奇。有了求知的欲望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时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及手头资料进行探究,结合“走近孔子”专题,将每两三个学生编为一个专题研究组,撰写论文。组员各有分工,有人负责搜集素材,有人负责谋篇布局及语言推敲。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每组一篇的5000字孔子专题研究论文完成了。然后各组之间交换论文,互通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审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