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 吕素香 北京工商大学 摘要:多校区办学是近年来高校办学的一种新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多校区办学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何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多校区大学学生的顺利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评价、校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并与扩建狂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了两个乃至多个校区。多校区办学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普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提升了办学竞争力,但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给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体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自2004年启用新校区以来,针对多校区大学学生成长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多校区大学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澳等,大都有着长久的、形式各异的多校区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与欧美多校区大学通常采取联邦制的管理体制、各分校区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运转的模式不同,我国现有多校区大学大都采用集权制管理,通过对多校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通常主(老)校区学科布局齐全,是学校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分校区或新建校区通常用于低年级本科生或部分学科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都是这种多校区办学的典型代表。笔者2005-2007年在三所高校随机选取15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新校区的满意度总体不高,特别是在影响学生就业的软环境方面存在很多诉求。 调查发现,对新校区同学们最为满意的是学习的硬件条件,83%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看来多校区大学在新校区扩建过程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先进,能够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同时,学生不满意度较高集中在软环境因素:教师基本都居住在城区,到新校区上课依靠学校定点开设的班车往返,除了课堂上与学生有限的接触,课下师生沟通交流机会很少。72%的学生认为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交流很少,学生对师生关系总体满意度不高。按不同年级或学科专业分布设置的校区,缺乏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缺乏科研学术风气对学生学习的熏陶和渗透。53%的新校区低年级学生没有参加过课外学术活动。多校区大学的扩建通常选址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区域,校外临近城乡结合部,周边人员及治安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校内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及兼职难度大,机会少,学生相对较为封闭,社会交往能力低,更容易沉溺网络。 多校区大学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三个特点:1、对未来发展缺少科学规划。28%的学生选择未来就业“无明确目标”,学习动力不足。2、就业压力不足,就业准备启动时间晚。由于新校区学生生活相对封闭,与高年级学生交流少,感受不到毕业班学生找工作的焦虑和艰辛,通常在毕业班回迁到老校区后才开始突然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问题。准备不足使得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3、社会化程度低,就业能力差。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渠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于安全及时间和交通成本等原因,学生走出校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就业见习等活动少,对社会发展和行业前沿缺乏了解,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成长成熟更慢,人际交往、沟通、礼仪等职业素养欠缺。比如IT、财会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滞后性和与现实的脱节,学生对必威体育精装版的软件不熟悉,对行业法规的变革和发展不知晓,在求职时往往无所适从,很难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笔者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学1999年由三所院校合并组建,目前拥有两个市内相距不远的老校区、一个距离城区35公里位于远郊区县的新校区。学生13200人,其中1-3年级学生在新校区,4年级和研究生在老校区,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工科院系也集中在老校区。新校区2004年启用以来,学校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见习基地、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有利于多校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体系。 二、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 北京工商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根据新校区学生的成长特点,为了引导学生为就业和未来发展早规划早准备,学校将心理素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素质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普及,并作为必

文档评论(0)

mw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