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和林黛玉评价.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薛宝钗和林黛玉评价.doc

不是花迷客自迷 —— 薛宝钗和林黛玉评价 作者:欧漫 导师:戚世隽 【论文摘要】 钗黛孰优孰劣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然而,有关钗黛评价的文章,大多着眼于某一时期的评论,或者钗黛形象在某一点上的对立对比等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二百年来钗黛的评价,从纵向作了历史的概述,又从横向作了文本的剖析.史的概述使我们看到了这一问题的时代性——受时代、审美思潮的限制;文的剖析又让我们体会到这一问题的多样性——受读者接受水平、审美趣味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接受史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尝试勾勒出历代读者在这问题上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出钗黛纷争的实质。 【主题词】 钗黛评价 接受史 审美趣味 嬗变 【Abstract】 “Who is better, Baochai or Daiyu?” is an old but always new topic. However, most of articles about this discussion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t one point or the comment in a certain period. They can’t break the frame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In this article, I will systematize those related comments over two hundred years in the light of the receptive aesthetics theory and its analytical method, trying to sketch the track of readers’ aesthetic interest in this problem. Therefore we can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dispute about Baochai and Daiyu. 【Key words】 Comments on Baochai and Daiyu receptive aesthetics Aesthetic interest transmutation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钗黛优劣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们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从简单的个人的爱憎好恶到绝对的群体的道德评价,从对人物形象客观地阐释到审美意义上的心灵感悟,从在文本里、背景中探求现实意义到在传统文化里深入挖掘其艺术根源。 然而,以往对钗黛论争的研究,大多都是在《红楼梦》研究史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的,常常散见于各种红学史论的著作之中,缺乏系统的整理。而且,这类研究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对接受美学、审美心理等领域较少涉及。即使部分论文把钗黛论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也多是着重探讨某一特定时期的评论,或者通过文本的分析而追寻作者对人物的倾向性等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钗黛论争进行纵向的概述以及横向的剖析,集中考察历代读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审美反应,尝试窥探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对《红楼梦》这样一部经典作品进行接受史的研究,不仅能深化对作品文本的艺术特性和审美魅力的认识,而且也不失为21世纪红学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纵向:史的概述 “当我们回眸二十世纪的红学成果时,恐怕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还没有发现哪一门专学象‘红学’那样,与二十世纪这一百年的民族兴亡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中华人文学术史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致于既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那样的学界泰斗参与,又有象毛泽东那样的政坛领袖介入,更有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喜好,可以说民间、庙堂、学院均入‘楼’中。” 红学成为二十世纪最典型的学术个案,而钗黛优劣的争论又成为其中的第一大公案。“取妻当如薛宝钗”的梦呓,两百年来时断时续,飘忽在中国文人苍白的情感之夜;孤标傲世的林妹妹,历来知己倒不少,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没有几个愿与之“共携连理”。这其中蕴藏的阅读接受心理,有着代代而殊的文化历史因素。以下,我们通过疏理清代至今日的文献资料,探讨不同时代人们对钗黛的不同评价。 清代中期至民初:金姻铸就遗恨长 清代的红学评点家,是把《红楼梦》当作消遣性、趣味性的小说来阅读的。其评论多为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或论赞式评点,生发有关人生感悟的“一得”。当时就有拥林派和拥薛派之分。争论之激烈,有许伯谦与好友的“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誓不共谈红楼”(见[清]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一 许伯谦),这早已成为红学美谈。王希廉为拥薛派的代表,认为薛宝钗“有德有才”而林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

文档评论(0)

mw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