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五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 .ppt

12第十五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 .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第十五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 .ppt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下) 第二节 新史学的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 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的贡献 1919-1949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9-1927年 为理论准备阶段:李大钊做出重要贡献,他阐释和宣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写成《史学要论》一书; 1927-1937年 为形成阶段:郭沫若、吕振羽做出重要贡献,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它标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开始形成; 1937-1949年 为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有较大发展。 (一)思想背景: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6岁,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24岁,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   1916年回国,先后任《新青年》、《少年中国》、《每周评论》、《晨钟报》等进步刊物的编辑或主任编辑;1918年,受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1920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任北大教授,在史学、经济、法律等系及其他学校授课;他参与了筹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北京地区党组织的活动;1927年被捕遇害。 1920年以后,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今与古》、《史学与哲学》、《研究历史的任务》等论文和其重要史学著作《史学要论》; 《史学要论》分6个问题: (1)什么是历史; (2)什么是历史学; (3)历史学的系统; (4)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5)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6)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李大钊史学著作的主要内容: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个要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阐释了历史、历史学和历料及三者间的关系,历史理论与记述历史的关系,历史理论与历史哲学、历史研究法的区别和关系; 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所著《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与一些具体史学工作相结合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2、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论。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此后又论及中国社会史问题和中国农村性质问题。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论战”。 第一阶段:从党内到党外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感到困惑, 对于确定中国革命性质的主要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了分歧。 陈独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经过 1925~1927年的大革命,封建势力已“受了最后打击”,“变成残余势力之残余”,进而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占优势,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 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再去进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当前只能进行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合法运动。赞同陈独秀观点的一派人被称为“托陈取消派”或曰“托 派”。 李立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全面批判“托陈取消派”的观点,论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及对中国 革命的政治路线,。 从党内论争到社会论争 陶希圣的“新生命派”(因 《新生命》杂志而得名):“中国封建制度崩坏 论”:把秦汉至清朝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汪精卫的“国民党改组派”:否认中国有封建阶级和封建制 度; 胡适“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中国的问题全在于“五鬼(即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 闹中华”。 “动力派”(因《动力》杂志得名):继续宣传托派观点,提 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代替封建经济而支配中国经济生活的地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了”。 尽管派别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 “新思潮派” (因《新思潮》杂志得名): 着重从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土地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 性质,认为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二阶段:从现实到历史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的论战 主要围绕 3个问题: ①关于“

文档评论(0)

wf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