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生态观念下的蒙古族双声合唱“潮林道”.pdf

声音生态观念下的蒙古族双声合唱“潮林道”.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声音生态观念下的蒙古族双声合唱“潮林道”.pdf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HUANGZHONG(JournalofWuhan ofMusic) Conservatory 声音生态观念下的蒙古族 双声合唱“潮林道 徐欣 摘要:蒙古人的声音观念中,潮尔音乐之一的双声部合唱“潮林道”与草原上回荡着的“潮日亚” (回声)有着类比关系,这种“以声拟声”的认知形成了蒙古人对于潮林道的声音地方感。同时,锡盟蒙古 人对潮林道的低声部“潮尔”之特殊声音形态亦有着与生灵之声相关的生动比喻。音乐与自然声音生态 的和谐统一在中亚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当中均有体现,构成一个浑然自足的声音生态系统,也成为 一个超越族缘与地缘的深远论题。 关键词:蒙古族;潮尔;双声合唱;潮林道;声音生态;声音地方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巨细,无所不包,表现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引言:草原上的“声音漫步 对声音的感知方式。……如果不是我走进这 又是一个牧区的夜晚,星光沉默无语,四 草原的日日夜夜,我的感官世界里对草原生 野空旷。圈里的羊羔都睡着了,牧马没有打 态的种种声音,颜色,形状,将永远是一片空 白。① 响鼻;风偶尔吹过时带起一片声响,但很快又 悄无声息。蒙古包里的人们唱累了都已沉沉 这段文字描述了牧区生活对于我的感官冲 睡去;我站在一片巨大的沉寂里,突然有了比 击。它们似乎能说明,音乐工作者总是对声音保 以往更多的耐心——那种听到自己的呼吸、 持着某种敏感。与那首著名的《乌兰巴托之夜》 行走间草地的簇簇声与衣袂摩擦的刷刷声的 所描绘的城市夜晚不同,在草原腹地的夜色中行 耐心——这是我与草原唯一的对话。在这个 走,似乎会不自觉地进人一种类似“声音漫步” 没有任何工业化声音,也少有可以吸收声波 Schafer)声景研究中发展起来名词,指通 与改变声波方向的建筑物的地方,这些从前 (Murray 微小的让人忽略的声响,都穿过耳朵直接进 过听觉来强化听者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田野实践 入神经中枢,成倍地放大了。对草原来说,这 方式,研究者以在持续行走中不断的聆听来完成 是一个闯入者带给她的声音;而这让我重新 对整个空间的“声景”探索。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听觉主体)与自然的 草原还是山谷,环境对于声音的塑造都至关重要。 声音世界之间存在着更多可能性。 声音发生在某个特定场域当中,构成了种种不同 草原开拓了我过去习以为常的感官世 的“听觉场”(auditoryfield),回顾这段声音体验, 界,我对各种细碎的声音更加关注,对它们的 辨认也更加清晰;我能够明白为什么蒙古族 ①该段文字摘自笔者2010年8月15日在内蒙古 字典里有那么多形容声音的词汇,它们声无 锡林郭勒盟考察期间的田野日记。 万方数据 68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它不仅提醒我声音对于聆听主体来说有着“侵 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者以音乐研究为本 入”性,还令我意识到一种生存空间、聆听者与声 位,对“声音文化”亦展开大量关注与研究。在 音的交互作用。或者说,是自然环境对于听觉习 2011年第4期《音乐研究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