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社会经济史,契丹社会经济史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
作者:黄宗智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已于1990年7月出版。其后应上海学术界同仁的邀请,就区域史研究方法的角度自我介绍了这本新书,也谈到旧作《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现把讲稿略加修改,加以发表。
一、华北与江南对比
我这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把长江三角洲与华北平原作对比;这可能是这本书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举一个主要的例子:我在研究华北平原的过程之中,得知该地从清初开始,发展了相当数量的使用雇佣劳动的经营式农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农场占了华北总耕地面积的约百分之十。它们一般的规模是100至200亩,雇佣了3至8个劳动力,在生产粮食之外,主要生产棉花。它们很明显是伴随华北农业商品化而兴起的。一个小农因种植经济作物而致富,添置土地,逐渐达到10。至200亩的规模。
华北如此,江南又如何呢?我在没有开始研究长江三角洲农业史之前曾经推测:江南商品化程度远高于华北,经营式农业按理说应该更高度发展,说不定会呈现一种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
但是使我惊奇的是:雇佣劳动的经营式农业虽然在明代后期可能相当普遍,但到清代逐渐衰落,本世纪已基本无存。本世纪三十年代的调查资料(包括土改时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江苏省农村调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以及满铁对江南地区6个农村的深入调查)证明:当时三角洲农村之中普遍都是一家一户的小耕作,每家以自家劳动力耕种小块上地,平均一户约5至10亩,而整个苏、松、太地区可以说基本没有依赖雇佣劳动、规模较大的经营式农场。
问题是:为什么?是因为水稻经济的特点?还是因为江南劳动力比较昂贵?抑或地主经挤比较发达?抑或其他的理由?
十年研究,我得出的是这样一个解释:长江三角洲的农业,通过高度商品化—主要是棉花和蚕桑—形成了一种过密型的家庭生产。花纱布经济和蚕桑经济所需劳动力要高出简单的粮食种植数倍。这种商品化本身便是劳动集约化的一个主要形式。新加的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家庭的辅助性劳动力:利用妇女、老幼、以及男劳动力的业余时间来养蚕、缥丝、纺纱和织布。这是一种我称之为高度“家庭化”的生产,它是在商品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苏州府的丝织产品供应全国,而松江府的棉布则“衣被天下”。它的特点在于使用报酬低的家庭劳动力,低于市场上男劳动力的工资的报酬。这样,建立了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生产体系。依赖雇佣劳力的农场无法与之竞争。在江南地区的长时期人口压力与商品化之下,这种家庭生产体系排除了雇佣劳动的大农场,而形成了我所谓的“过密型增长”的农业体系。
这种农业的特点是它可以提高总产量与总产值,但它对每劳动日所赋予的报酬则逐渐递减。一个农户可以通过辅助劳动力的使用,或提高每劳动力每年工作的日数—譬如从一年劳动180日提高到250日—来提高每年的总收入,但每劳动日的平均报酬却因边际报酬递减而降低。这是通过每劳动日平均报酬降低而达到的增长,与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劳动生产率大规模提高不同。这个现象我称之为“没有发展的增长”,下面再讨论。
上而举的华北与江南对比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江南的高度商品化所带来的不是小农经济的崩溃,而是它的进一步完备,不是经营式农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它的没落;不是现代式的每劳动日报酬的提高,而是它的降低。但这种过密型增长可以推动总收入的提高,也可以推动商品化,它实际上是江南相当高度的商品化和城市化的基础。这是华北与江南农业史对比所得出的一个主要的结论。
历史与现实对照
我这本书研究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把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相互阐明。革命后的新中国,农业总产在三十年中从原己高度集约化的基础上再提高了三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这同时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加了三到四倍:其来源包括五十年代大规模的动员妇女投入农业生产,每劳动力每年劳动日数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成倍的增长。其结果是:每劳动日报酬—也就是农村的工分值—停滞不前,或甚至于降低。于是,在集体制下延续了过去六百年的过密型增长。革命之前,这个增长主要是通过商品化的形式进行,我称之为“过密型商品化”。在革命后的江南地区,则是在集体制下提高劳动集约化。在松江县地区,解放前基本上是一年一茬水稻,投入劳动力不到20个工。到六十年代后期,全面推广双季稻,实行一年三熟制,每亩每茬投入30工以上,每耕地亩投入劳动力达100工。两个时期的基本经济逻辑是一致的:在人口压力之下,通过过密型式在固定的耕地面积之上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两者形式不同,原理一样,相互比较之下,可以说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趋势。
认清这一长期的趋势,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村十年改革的意义。海外的学者以及中国部分提倡市场经济的人士,特别强调种植业中生产责任制所起的作用。但是,长江三角洲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考试满分全攻略第10章分式【单元提升卷】(沪教版)(原卷版+解析).docx VIP
- 学生心存感恩主题国旗下讲话稿.docx VIP
- 《妇幼保健学》课件——第十二章 围绝经期保健.pptx VIP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舞蹈表演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_已识别.pdf VIP
- 译林四上 Project1 教学课件.ppt VIP
- 乳腺癌的护理常规课件.pptx
- 2023年驾培相关项目运行指导方案.pdf VIP
- 个案工作 第八章-儿童辅导.pptx VIP
- 2024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运动解剖学(李世昌)第4章 消化系统.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