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
三、刺激与兴奋 第一节 细胞膜的生理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传导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三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第二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一)概 念 :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二)实验现象: (三)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化学现象 膜两侧形成电位差的必备条件: 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即浓度差 ②膜的离子选择性通透 平衡电位: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的膜两侧电位差。 通透膜 选择性通透膜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Na+-K+泵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2、机制 (2)细胞膜对离子选择性通透 K+>Cl->Na+>A- 3、K+平衡电位证据 ①Nernst公式的计算 EK= 60 lg[K+]o/[K+]I ② Hodgkin 和 Huxley的实验 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60mv,与Nernst公式的计算值(-75mv)基本符合。 ③人工改变[K+]O/[K+]i,RP也发生相应改变 影响因素: 胞外K+浓度、 膜对K+和Na +的相对通透性、 Na+-K+泵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概 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AP实验现象 特征: A:非衰减式传导 B:“全或无”的现象 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可兴奋细胞 去 极 化 上 升 支 下降支 (二)动作电位的形状与相关概念 刺激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 (负、正)后电位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 的极性反转过程。 峰电位:AP的去极化和复极过程的前半部分。 后电位: 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AP上升支: Na+通道开放, Na+内流 AP的峰值:Na+内流与K+外流的代数和 AP下降支: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 K+外流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一)概念 1、刺激 (stimulus) 能被机体或细胞感受并引起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变化。 类型: 物理,机械、声、电、光、磁 2、反应 (reaction) 机体受刺激后所发生的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形式: 兴奋 (excitation) 抑制 (inhibition) 3、兴奋性 (excitability) 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细胞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1、阈强度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3、阈下(subthreshold)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4、阈上(superthreshold)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特点: 1、幅度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2、电紧张式扩布 3、具有总和效应 局部电位 (三)局部电位和阈电位 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A 绝对不应期:峰电位 B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 C 超常期:负后电位 D 低常期:正后电位 兴奋性表现为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通道再激活的可能性 (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 B C D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 (一)特点 1、绝缘性 2、双向传导 3、不衰减性 4、不可融合性 5、相对不疲劳性 (二)机制:局部电流 (三)传导方式: 1、无髓鞘N纤维上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2、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Patch Clamp Technique(膜片钳技术) Erwin Neher and Bert Sakman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