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虚无-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评介.pdf

经验虚无-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评介.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验虚无-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评介,彭富春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名言,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马丁.海德格尔

开放阿代2001.3 书 评 经 验 虚 无 ——《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评介 口李必桂 什么是海德格尔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彭富春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昭示我们: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就是作为虚无的存在。 《无之无化》试图说明: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作为虚无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虚无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主 题。虚无不是陈述的否定和存在者的褫夺,而只是其自身,虚无虚无化。为此,彭富春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 1、海德格尔的无之无化意味着什么?2、他如何在他不同的思想阶段将无之无化形成主题?3、无之无化为何 对他而言形成主题?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统一于无之无化。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导论中完成的。无之无化 首先应理解为存在之让(Sein—Lassen);然后是纯粹的给予;最后在给予中生成了生成。很显然,存在作为虚 无也应该从这三个维度加以把握,而不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是”。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则实现于该书的结 语。这已触及到海德格尔思想的边界。世界的世界性在海德格尔那里具有决定性。凭借于从现代世界获得 的经验,海德格尔将无之无化形成主题。现代世界的经验是它的反经验(Entzugs—Erfahrung):人的规定反离 而去。 三个问题中彭富春最为关注的是第二个问题,对它的回答构成论文的主干。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是一 条怎样的道路?在晚年回忆自己的思想道路时,海德格尔曾说:“也许它是一条于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中的道 路”。规定即林中空地,自身显现为虚无;思想作为存在的思想,要思考那作为虚无的存在;事情在此在的样 态中敞开为虚无。虚无成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那么,运行于无之无化中的思想道路如何具体化自身?它首 先是世界性的经验,然后是历史性的经验,最后是语言性的经验。虚无在这三个维度中分别经验为:世界的 拒绝、历史的剥夺和语言的沉默。依此,论文的正文分三个部分。 世界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无之无化在海德格尔思想的第一阶段敞开为“世界的拒绝”。此世界既不 是胡塞尔的意识世界,也不是狄尔泰的体验世界,更不是形而上学整体中的世界,而是“在世存在”的世界。 鉴于无之无化的规定性,彭富春把此在的“在世存在”揭示为“于无存在”(In—dem—Nichts—Sein)。“于无存 在”首先是此在的敞开,然后是畏惧经验中的世界整体,最后是“在世存在”的本源性——走向死亡的存在。 此在敞开的样式有三种:情态、理解、沉沦。情态表明了此在根据的无性,理解则显示此在目的的无性。 ·125· 万方数据 开放时代2001.3 书 评 此在既无所来之处,亦无所去之处。此在敞开的无性还表现于Et常性中。沉沦标明了此在非本真的无性。“在 世存在”结构的整体要求,无之无化不仅鉴于此在,而且要鉴于世界整体来理解。世界整体在畏惧中经验为虚 无。畏惧情绪的结构由三要素组成:何所畏惧(畏惧的对象)、为何畏惧(畏惧的原因)和畏惧自身。此三者皆为 虚无所规定。但是,此在世界的完整性正是它的不完整性。因为,此在始终是欠缺的,只要它“是”,那么它还未 成为它所“不是”的。最大的“不是”便是死亡。此在的欠缺与死亡相关。死亡显现为本真的毫不旁涉的不可逾 越的可能性。此可能性既确定又不确定,归根到底是不可能性,即虚无。走向死亡的存在意味着在世存在本源 性的虚无。通过敞开此在的存在为虚无,良心呼唤此在走出非本真状态而走向本真的存在之可能。作为死亡 和良心的统一,先行的决定立于时间性中,它源于虚无而聚集了将来、曾是和当前,于是时间时间化。彭富春 的洞见在于:他既看到“在世存在”整体(世界、存在者、此在)的虚无,又看到“在世存在”本源性的虚无,从而 让无之无化的经验贯穿“在世存在”。因此,“在世存在”即“于无存在”。 与第一阶段对世界的追问不同,海德格尔在其思想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追问历史。彭富春把历史性中的无 之无化表述为“历史的剥夺”。从“世界的拒绝”到“历史的剥夺”,无之无化的规定也发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