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生物教学论第四章.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师大生物教学论第四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生物教学论文网,生物教学论,生物课程与教学论,852生物学教学论,新理念生物教学论,生物教学论读后感,教育教学论坛,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第四章 与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1、发现学习论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在动机 (4)强调信息提取 2、意义学习论 (2)呈现学习材料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 (3)皮亚杰的学说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教师角色的调整 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鱼牛”的故事 动物实验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在进行建构,教师要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来改变、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 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考虑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一个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其主要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造者,要注重建立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和思考。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希望学习者能对过去一直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加以思考,了解其本身的合理性或提出疑问。 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要借助于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充分的交流、质疑和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更准确、更全面的意义建构。 合作学习能提供较好的交流氛围。 * *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围绕学习过程中知识如何获得、行为如何改变的问题,形成了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即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桑代克首次用实验而不是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学习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经过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大量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后来又出现了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它把学习看成是外显行为的改变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 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对原来不反应的刺激表现出反应。 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惩罚。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的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认为学习基本上是刺激替代的过程:从原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到建立新的刺激—反应关系。 刺激—反应关系的形成遵循频因律(frequency)和近因律(recency)。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越快。 频因律: 在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总是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近因律: 此外,华生通过实验发现:在时间分配上,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过度学习不会再有进步,等等。 启示: (1)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 (2)把图表和教具等刺激物用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习。 (3)对重点和难点要加强复习。 (4)避免过度学习和集中练习。 2、联结主义理论 也叫“试误学习理论”(动物实验)。 学习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与其准备状态有关。 (1)准备律: (2)练习律: 刺激—反应之间关系的牢固程度与练习次数有关。 (3)效果律: 刺激—反应联结的增强或削弱,与反应后获得的是奖赏还是惩罚有关。 启示: (1)按照准备律,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2)按照练习律,学习内容要经过重复练习来强化,否则会逐渐遗忘。 (3)按照效果律,不知道结果的学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 (4)桑代克后来对效果律进行了修改,认为奖赏和惩罚的效果不同,奖赏比惩罚更有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3、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机体不一定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 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

文档评论(0)

cangpu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