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基层民事纠纷解决中的习惯与法律.pdf
2009年第l期 学习与探索 No.1,2009
(总第180期) 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180
·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
传统中国基层民事纠纷解决中的习惯与法律
张 镭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r7)
摘要:在传统中国的基层纠纷解决过程中,基层官员在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形式上的依法裁判是主
导性的。在民事纠纷的处理中,对民间习惯的运用实际上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直接援引习·11进行裁决.
这种情况在古代判例资料中并不常见;另一种是“参酌援引”,这种做法大量体现在传统中国基层地方的
判决中。“参酌援引”的过程既是地方官员裁决纠纷过程中对民俗民风和“情”与“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
也保证了裁决在形式上符合依法裁判的要求,这种做法体现着传统中国司法人员的职业理念和裁判技巧。
关键词:传统中国基层民事纠纷;民间习惯;“参酌援引”;法律
中图分类号:D9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9)01一0110一05
重刑或者有疑义的案件,必须接受提点刑狱(路的监督官
一、传统中国基层民事纠纷解决的依据问题
员)或中央政府的复审。”【IJ后来,这样一种司法体制直
(一)传统中国纠纷解决的基本机制 到清代并无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中国纠纷解决的实际
,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大体上分为三种 情况来看,民间习惯应当是传统中国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
情况:第一,州县不能自理结案、必须上报的案件,基本上 依据,除了州县不能自理结案、必须上报的案件外,其他的
依照法律进行审理。④第二,州县可以自理的轻微刑事案 民事纠纷理论上都可以依照民间习惯进行处理。这样做
件和民事案件,一般可以依照法律,也可以考虑当地或者 的目的在于使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公认的民间习惯进行审理。但是,究竟是如何考虑和运用 从而提高司法活动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但是,从目前的研
民间习惯的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第三,州 究成果来看,有两类相互差异的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州
县下放(或者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政府默认的)、由乡村社 县自理的案件没有以民间习惯作为推理前提进行裁决的
会内部(主要是宗族势力)处理的纠纷基本上按照民事习 情况。在这一类观点中又可以分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滋
惯进行处理,一般不运用法律。有史料证明,“宋代的审 贺秀三先生为代表的,认为州县自理的民事案件中主要不
判,在地方由知州、知县负责,并规定要把重罪犯的卷宗上 是援引国家法律,而是运用“情”和“理”进行裁判的;另一
报中央政府,由大理寺、审刑院、刑部进行复审。地方行政 种观点是以宫崎市定、佐治立人以及黄宗智等学者为代表
机构的终端——县,可以实施杖罪以下的判决,徒刑以上 的,认为州县自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国法为基础的,地
的要送到州审判。州可以判决徒刑以上直至死刑案件,但 方官员不敢罔顾法律的规定进行裁决。民间习惯以及
“情”和“理”可能获得了考虑,但是,民间习惯的直接适用
① 由于传统中国的最终司法权归于皇帝,所以,从 以及直接运用“情”和“理”直接进行裁判的情况基本没有
理论上来说,皇帝运用何种依据处理上报到他那里的案件 或者很少。第二类观点则认为州县自理的案件中,民事纠
由皇帝自行决定,不受法律规制。因此在理论上,皇帝是 纷的解决是可以而且确实援引了民间习惯进行裁判的,这
可以运用他所知道的民间习惯来审理案件的。不过,实际 类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文视角读辛亥——“辛亥这一年”大型主题报道解析.pdf
- 人滋养层细胞培养上清液及裂解液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pdf
- 人牙髓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pdf
- 人物出场亮相的经典之作--对《林黛玉进贾府》的个性解读.pdf
- 人类基因PolyA位点预测.pdf
- 人胚发育异常致肠旋转不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研究.pdf
- 介孔 ZnO、NiO的叠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制.pdf
- 从"视域融合"的视角来看朱熹对"四书"的解释.pdf
- 从ICM的角度解读《围城》中的反讽言语.pdf
- 从In re Baxter案解读美国无效制度.pdf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