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借伯夷抒发自我的司马迁——关于《史记#183;伯夷列传》的几点解读.pdf

借伯夷抒发自我的司马迁——关于《史记#183;伯夷列传》的几点解读.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借伯夷抒发自我的司马迁——关于《史记amp;#183;伯夷列传》的几点解读.pdf

134.文史研究 借伯夷抒发 自我的司马迁 — — 关于 《史记 ·伯夷列传》的几点解读 毕 玉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伯夷列传》处于 《史记》列传第一,在这短短的九百字的传记中,记叙伯夷与叔齐事迹的文字不过两百字而已。而在余下 五分之 四的篇幅里,司马迁却发了五次感慨,“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偻‘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 “岂以其重 若彼,其轻若此哉?” “非附青霎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这五次发问,实质上反映了司马迁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还有内心的郁结,也 隐含着他写作 《史记》的内在原由。本文试图结合这五个问句与伯夷事迹本身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司马迁的思想与历史哲学,对司马迁写作 《史记》的真实意图试图作一个深入的剖析。 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1)10—0000—02 《伯夷列传》位于 《史记》 “列传”第一,司马迁在其书末尾的 放?……毋宁说伯夷叔齐是为节义而死,不如说是因为盛世理想的破 《太史公自序》中这样写道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 灭,以及现实的无奈而伤心绝望,他们之前对孤竹君王位的让来让去也 之,作伯夷列传第一”。从中看出,对于伯夷 、叔齐,世人是以 “高洁 是只因为坚持上古盛世 “天下为公”,人人和睦相处,无有争夺的社会 之士”誉之。但是单就前面十六个字,并不足以说明 《伯夷列传》位 理想。正因为他们不愿立 自己为王,所以当见武王东伐纣的时候,认为 居第一的原因。我们只要读完这篇列传全文,就会发现司马迁实在借伯 “爰及干戈” “以臣弑君”有悖他们的信仰和原则,在大道不存的世间, 夷之名表达 内心深处对于当时世势的看法,还有在这篇文章中寄寓 自己 唯有不食周粟而饿死 。 作史 以立名 的抱负 。 以上所讲的应该就是伯夷、叔齐事迹的本身,但是对二人之死,不 司马迁在 《伯夷列传》当中阐述 了自己对于 “天道”, “轻与重”, 同的人有不 同的认识和评价—— “以暴易暴”及 “立名”等方面的看法,这里先作一概括—— 道家的观点: 《庄子 ·骈拇》(引自 《庄子校诠》,王叔岷撰,中华 1.司马迁先列举义高之士,如许 由,吴太伯,卞随及务光之辈, 书局2007年6有第一版,第 317,318页)中说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 他们亦有 “让天下”的高洁,却不如伯夷叔齐所广为文辞所称,发人深 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 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 思。这也是司马迁的第一个设问,接下来的一节中,司马迁先引用孔子 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 的两句话 “伯夷,叔齐,不念 旧恶,怨是用希 。” “求仁得仁,又何怨 以身为殉,一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 乎?”意在说明,孔子对伯夷,叔齐二人的评价,是死得其所,以仁为 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庄 目标而又追求得到了。正因为孔子的如此宣扬 ,二人于是借圣人的推举 周认为二人是 “以身殉名”,并且以为伯夷与盗跖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得 以留名至今 。 这是庄子的全身保性的价值观的体现, “若其残生损性 ,则盗跖亦伯夷 在列传的末尾,司马迁 “非附青霎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这可 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 以看作是对立名这一 问题的回答。所 以一前一后的这两个 问句,说的是 儒家的观点:孔子在 《论语 -述而》中回答子贡的问话 ,有一句话 同一个 问题,即何 以 “立名”。这实际上是是司马迁 的名誉观 。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莫不也是在说伯夷、叔齐以死来追求 自己所主 2.在伯夷和叔齐短短两百来字的故事中,伯夷 ,叔齐饿死前的那 张的 “仁”?舍身求义,牺牲有形的肉身,追求崇高的道德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