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设与需要对“新诗主体论”的再理解.pdf

建设与需要对“新诗主体论”的再理解.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与需要对“新诗主体论”的再理解.pdf

的重建则更具有普泛性的向度。今天,包括网络、手机等在内的新传播方式,为每个人提供了写作与发 表诗歌的可能性,各式各样的诗歌节和诗歌朗诵活动,则为“草根”的实际参与以及他们与诗人、诗歌研 究者的互动打开了窗口,这些在传播层面的变动,无疑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面临的巨大困境,设若单纯地纠结于“自由体”与“旧体”二者的历史及此消彼长 的关系,那只会是“茶杯里的风暴”。考虑到经过百年努力,白话已成为人们思考和写作的第一选择,加 上数字化生活所追求的受众与影响力的最大化,毋庸讳言,自由诗是当今诗歌的主体。不过,这并不意 味着对旧体诗存在意义及价值的否认。笔者相信,在旧体诗与自由诗都参与“二次革命”的前提下,中国 诗歌才能再次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关于诗的五封信[M]//毛泽东诗词鉴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84. [2]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EJ-I.红旗,1984(2). [33张贻久.毛泽东和诗[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7:119. E4]王国钦.作为旧体诗词大家的毛泽东[N].中华读书报,2003—12—2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6]董志英.毛泽东轶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251. [8]吕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30—135. [9]吕进.谈新诗的诗体重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3(3):106—107. 建设与需要:对“新诗主体论的再理解 罗文军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百年新诗发展,总是伴随着质疑和反思的声音。早在1925年,鲁迅就说过“诗歌却已奄奄一息”[13; 到1995年,周涛又有“新诗十三问”,明确质疑“发展的大方向是不是错了”;近至2008年,丁国成又撰文 声称“‘新诗主体论’更是到了应该休止的时候了,,[2|。类似言说在新诗发展各个时期并不鲜见。新诗自 身的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体系中的地位,是这些言说普遍关注又相互纠结的两个问题。这也形成一个 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新诗起伏不停的发展,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中成为诗歌部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 是诸种疑惑、不满,认为新诗艺术大有问题,占据了不应有的位置。两面之间的矛盾,在近年来对毛泽东 “新诗主体论”的质疑与反质疑中,表现尤为突出。究竟怎样理解“新诗主体论”,成为一个需要再思考的 问题。 一、“新诗主体论”的建设性与当今呼应 毛泽东在1957年致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认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3。,这并非走马观花的一时 快语。在此前后,他对新诗问题有过多种论说,言辞虽然简短,却表明了真正的思考。需要强调的是,提 出“新诗主体论”并非意味着对新诗发展没有意见。一方面,毛泽东认为新诗太散漫,记不住,不成形,甚 至“几十年来,讫无成功,,[4];另一方面又认为“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5],肯定柯仲平、萧三、袁水拍、郭小 JII等人的新诗作品。在今天的论争中,与其将这些言说放在不同位置作为不同观点的支撑,不如将它们 收稿日期:201I-06—09 作者简介:罗文军(1978-),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中国现代诗学和翻译文学。 51 万方数据 综合起来理解。因为这些看似矛盾之处,反而显示出毛泽东提出“新诗主体论”的慎重。正是出于对不 足和成绩的客观认识,“新诗主体论”才包含了大量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是指定一个位置那么简单。 新诗主体论的价值并不止于究竟怎样评价当时的新诗,更在于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这才 是新诗主体论的精髓所在。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 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应该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在随后的八 届二中全会上,他又加上“以外国诗作参考”一条。他认为新诗应该学习民歌和格律诗的长处,要符合大 众需要,“将来趋势”是要“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