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论翻译理解与表达的quot;身临其境quot;.pdf

浅论翻译理解与表达的quot;身临其境quot;.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翻译理解与表达的amp;quot;身临其境amp;quot;.pdf

浅论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身临其境 杨运gt 51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 1363) 摘要:人们将翻译过程概括为理解与表达,实属简洁 实理解基础。 而到位。显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好原文,才能表达好译文,而 三、翻译表达上的“其境” 有时候两者间难以平衡,不是过犹不及就是辞难迭意。鉴于 上文简析了何谓“身临”以及如何“身临”,那应如何应对 此.本文根据作者的翻译教学实践体会,借助心理学有关元认 翻译的另一个步骤——表达上的“其境”?本文探讨的“境”是 知的理论.提出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身临其境”的双语翻译思 以另一种文字系统再现原作的意境和思想内容,这正是人们 路。即译者在理解上离不开置身于品味原作内涵之中;表达上 常说的翻译“韵味”。据文本分类不同,科学文本由于不如文学 仍需同样地体会译文的表达效果,这样方能保证原文与译文 文本那么富有感情,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卜二者也有很大区 等效性最大化。 别.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备扎实的 关键词:元认知 “身临其境” 翻译过程 原文理解 汉语功底,否则不町想象。尤其是古代汉语,现今人们常常忽 译文表达 视其作用.认为那蝗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相走甚远。这种看法 是错误的.现代汉语毫无疑问脱胎于古代汉语,二者在本质上 一、前言 是相通的.很难想象没有古代汉语的知识沉淀,现代汉语修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作为人类信息加工模式中的莺要成分 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毋庸置疑,既然译文失去r地道性, 之一,元认知是指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 也就没了汉语的“韵味”.反倒成r“洋味”十足。近年来,“洋 过程的控制。,元认知知识贮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包括认 味”译文愈发受到批判。因此,对于英译汉。从古代汉语到现代 知主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比较稳定 汉语良好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 的特点。个体运用已有的元认知知识对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各 所谓“身临”原作识别其“庐山真面目”.究竟怎样才能将 种认知加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据这种认识.翻译作为 之再现?成语“人木三分”、“力透纸背”、“匠心独运”等大概能 人们认知的具体事务.自然涉及上述认知知识和认知过程的 说明问题。原作的“境”化为译作的“境”,依赖于“人木三分”的 控制,即译者必须具备相关原有知识,且在翻译过程l}I体现 译法.才能显其精到;优秀的译文,不单笼统地转移原作思想 元认知的过程控制。正是控制过程不断地凋整、修正和指导 意境.更要像工匠一样雕琢。进而体现“匠心独运”的译风。实 着译文最终呈现。汉语成语“身I临其境”的本意亦更宽泛地揭 际教学中.有两种值得思考的现象:121语式译文和阅渎理解式 示出:泽者应一方面置身于原文之中,全面透彻理解原意,另 译文。究其缘由,大概我们的学生习惯了阅读英文做选择题。 一方面I-I味译文.反过来琢磨译文的表达效果。若译者不具 长此以往.就养成了这两种坏习惯,这在翻译上从何种角度看 备相应的元认知知识,则不能“身临”,更谈不上“身临其境” 都是不可接受的。与译文“入木三分。匠心独运”相去甚远。既 了,反之亦然。这两个概念实际卜有蝗异曲同工,都解释了翻 无“科学性”,更缺“艺术感”。 译中理解与表达的关系。本文借用汉语成语“身临其境”分析 四、翻译整个过程的“身临其境” 解释翻译过程,或许更浅显、更贴近学生学习和提高翻译能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