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区域地理实习指导书.doc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地理实习指导书

区域地理实习指导书 桑广书 编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地理系 二OO八年六月 2008年区域地理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 在学习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理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将书本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习区域地理考察方法,收集、整理实习区域有关资料,培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和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与技能。 1.宏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探求区域协调发展的依据和途径。 2.认识浙江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的区域块状经济格局。分析各地特色产业形成的条件、优势和特点。 4.通过考察认识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宁波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 5.认识海岛和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岸与海洋环境现状,海岛、海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途径。 6.认识浙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比较不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途径。 7.了解宁波、舟山的自然、经济发展的基础状况,收集有关资料。 二、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 2008年6月27日——2008年7月3日,实习时间7天。 2.实习地点 奉化溪口、宁波市区、舟山普陀山、朱家尖等地。 三、实习时间与内容 2008年6月27日 上午8:30 实习动员,实习安排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奉化溪口 实习内容 (1)溪口镇自然环境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溪口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3)溪口镇村镇规划与特色; (4)滕头村生态建设。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宁波市区 实习内容 (1)宁波市发改委报告; (2)宁波市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3)宁波市城市现状、发展、布局考察; (4)宁波市北仑区工业布局和临海工业考察。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余姚 实习内容 (1)钱塘江跨海大桥; (2)河姆渡文化。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朱家尖 实习内容 (1)舟山渔场特色; (2)舟山海洋渔业现状与发展; (3)海岸地貌与演变。 2008年7月2日(星期三)舟山普陀 实习内容 (1)普陀山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2)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宁波—舟山港区发展条件与前景。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实习返回 朱家尖—沈家门(或定海车站),实习组解散,同学自行回家。返回学校的同学组织返校。 实习指导材料 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概况 属于浙东低山丘陵的天台山脉,在嵊县东北方向分成二支入宁波西部,称为四明山脉,它绵延于余姚市、奉化县和鄞县境内,构成低山丘陵区,因此统称为四明山区。地理坐标大致为121oE,29oN左右,四明山区有群峰280余座,最高的主峰依次有海拔979m的余姚大长山、海拔978m的奉化黄泥浆岗、海拔915.5m的鄞县奶部山等。实习地系四明山的南区,位于121.00o~121.15oE;29.40o~29.40oN,即北起黄泥浆岗奶部山,南止奉化董村乡,西迄四明山乡,东达溪口镇一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逐渐与东南部的冲积平原接壤。 一、地质基础 (一)地层 本区所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火山——沉积岩系,次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此外,在剡江等河流沿岸及山麓地带广泛分布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现按其新老顺序叙述如下: 1.上侏罗统(J) 上侏罗统广泛分布于宁波的四明山区,总厚度达4276—14078m,根据其岩性组合,沉积间断在四明山南区所露的仅有C-1、d两段。 (1)上侏罗统c-1(J3c-1b段呈整合接触。 (2)上侏罗统d(j3d) 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北部,此外,在溪口镇附近也有零星出露,d段系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第Ⅱ旋回晚期的产物,它具有较为单一的酸性熔岩特征,主要岩性为灰色、灰紫色至浅灰绿色流纹(斑)岩夹流纹质角砾熔岩,局部地段夹有沉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或熔结凝灰岩,总厚度约1475m,本段与下伏地层(J3c-1 J3c-2)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或侵入——喷溢不整合关系。 2.白垩系下统(K1) 白垩系下统均赋存于新华夏系构造控制的盆地或山间拗陷中。在本区亦广有分布,它是一套以沉积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 而火山岩则反映了燕山晚期火山活动的一个完整旋回。白垩系下统自下而上分为:下白垩统馆头组(K1)、朝川组(K1C)、方岩组(K1f)。 (1)下白垩统馆头组(K1g) 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南部,其底部岩性为紫灰色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上部为浅灰紫色流纹质玻屑强熔结凝灰岩。局部过渡为流纹斑岩。总厚度约560—831m。本组与下伏上侏罗统呈不整合接触。 (2)下白垩统朝川组(K1c) 朝川组K1C在本区的分布最广,但主要出露在本区的中部和东南部。主要岩性为赤红色夹灰绿色、浅灰色的泥质粉砂岩和含钙质结核粉砂岩。 (3)下白垩统方岩组(K1f) 主要分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