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董小伟
说课教师: 董小伟 说课内容 1、教材简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探究 3、情境再现法 4、教学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质疑解难 学生分组对本课有疑问的地方提问,相互解答,师巡视指导。 总结迁移 (1)总结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用朴实充满感情的文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再次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置作业: ①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②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教学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以上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判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找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对不足之处也能不断改进,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 * 青山院中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评价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诗五首》中它是其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好本诗不仅能对我国古代诗歌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 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设计意图: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设计意图: 依据课文内容所需,创设适当的情境寓教于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 在唐代文坛上,有两位著名的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大多体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面找同学来介绍一下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杜 甫 (712—770)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1、师明确题目中的“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