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pdf

《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pdf

东方论坛 2007年第2期 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乐 黛 云 (北京大学 中文系 , 北京 100871) 摘 要:经历了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坎坷,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研究工作才走上了正轨。在现代文学的 教学与研究中,对我自己来说,初步预见到对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进行“平行研究”的巨大可能 性,于是将工作的重点由现代文学转向了比较文学。20 多年来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深深感到如果我 们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就必然处于 21 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 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 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 进文化沟通,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这种 21 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正是 未来比较文学的灵魂,也是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现代文学 ;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跨文化;跨学科;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2-0054-10 记得1952年一个万物繁茂滋生的夏夜,我刚 这个学生。从此,我成为他的助教,也是他在北大 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第一次往谒王瑶先生,谈 的第一个学生。其实,现代文学史让我着迷的正 及我从先生学习现代文学史的意愿。先生说:“现 是它的不确定性和尚未完全成型,这里有广阔的 代文学史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人和事和作品还没 空间可以去探寻、想象和建构,我喜欢这门风云变 有定论;有些貌似定论,却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 幻,富于活力和挑战性的学科。从1952年到1956 验!”他点燃了烟斗,冷然一笑,“况且有时还会有 年,除了不能不做的政治工作外,我确实全心全意 人打上门来,说你对他的评价如何如何不公,他是 投入阅读和学习之中,一心想弥补大学时代搞政 如何如何伟大等等。你必须随时警惕不要迁就强 治运动所失去的时间。 者,不要只顾息事宁人! 这是很不容易的。”他掷 1956年,是我在教学、科研方面都大有收获的 过来锐利考察的一瞥。“何不去学古典文学呢 一年。当时,学校当局提倡读书,我还获得了“向 至少作者和他的家属们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和你 科学进军模范”、“读书标兵”之类的称号。我研究 论争!”我说,“那么,先生何以从研究了半辈子的 鲁迅、茅盾、郭沫若、曹禺,极力想法突破当时盛行 中古文学史中淡出,转而投身于现代文学史研究 的思想内容加人物性格,不切实际地追索思想意 呢?”我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他收了我 义、教育意义、认识意义的研究模式。我的长文《现 收稿日期:2007-03-06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女,贵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跨文化之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比较文学研究》(与王向远合著)、《中国小说 中的知识分子》 英文版 、《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 《面向风暴》 英文版 、德文版、日文版 、《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风》。主编: 《跨文化个案研究丛书》、《中学西渐丛书》、《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跨文化对话丛刊》等。 54 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在当时发行量最大 闻目睹发一些议论。大部分文章都是歌功颂德, 的文艺杂志《文艺学习》上多期连载。同年,我担 唯独班上的共青团书记写的却是家乡大跃进和共 任了中文系4年级每周4学时的现代文学史课程。 产风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并从理论上讨论了杜 那时,实行所谓“文学史一条龙”,本科4年,依次 绝这种危害的办法。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入情入 从先秦讲到现代,分量很重。对我来说,第一次上 理,而且与我在农村的经历全然相合。我给了高 课就讲这样的重头课,虽说做过几年王瑶先生的 分,并让他在全班朗读,得到了同学一致好评。这 助教,仍不免胆战心惊。但我自以为终于走上了 时,正值全国大反右倾翻案风,我于是又被揪了出 正轨,

文档评论(0)

qsp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