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中史研究)
(原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
——“僚人入蜀”再研究
刘 复 生
一 引言
“僚人入蜀”是指公元四世纪成汉政权时期,大量僚人(原作“獠”)涌入蜀地的事件,治西南古代史和民族史者莫不予以极大关注。对于僚人从何而出,大体有两类记载。一说是由南方北上入蜀,如宋初《太平寰宇记》(下称《寰宇记》)卷七五引《益州记》云“李寿从牂柯引僚入蜀境”,《太平御览》卷一六八“巴州”条引唐《四夷县道记》说:“李特孙寿时,有群僚十余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水经注》卷八“漾水”亦谓僚由牂牁(今贵州一带)北上。另一类记载则“含糊”其辞,如李延寿《北史·僚传》仅言:“李势在蜀,诸僚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七载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506年)。意见的分歧反映了对史料的不同理解,也表明研究有待深入。
我认为,僚人入蜀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若以《北史·僚传》所谓“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之僚皆为从南北上者则非。巴蜀地区原住居民中,本有被称作“僚”的民族。如郭璞(死于公元324年)曾说:“巴西阆中有俞水,僚人居其上。”《水经注》卷八“漾水”下有云:“汉水(案此指嘉陵江)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岭,南历僚中。……汉水又东濩溪水合,水出僚中。”又其卷十一“汉水”注说:“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事实正是这样,这一事件不但对西南古代民族的演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如何估价这场民族迁徙活动和它所产生的影响,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二 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
晋唐时代所谓“僚人”,不是单一民族称谓,除巴蜀地区外,西南、华南很多民族都有此称。但是,入蜀僚人长期保留着某些最具民族特征的民俗,这是巴蜀地区原住“僚人”所不具有的。
竹王祠
《后汉书》和《华阳国志》均载有夜郎古国“竹王”的故事,传说竹王死后,其部众为之建祠祀奉。后世在四川以及黔、云、鄂、桂诸省均建有竹王祠,但夜郎古国的疆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竹王传说本夜郎国王系所在,“竹王祠”的广泛存在充满传奇色彩,它与夜郎民族的迁徙相关,在四川者则是“僚人入蜀”的产物。清蒋攸铦在《黔轺纪行集》中,有“铜鼓声中赛竹王”的句子,铜鼓与竹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僚人入蜀”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四川地区古代有多处“竹王祠”。《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蜀记》:“荣州有竹王庙。”《寰宇记》卷八五载:荣州(今荣县)旭川县有竹王庙,汉武帝伐牂柯斩竹王,“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岁必祀之,不尔,为人患”。再是为邛州(今邛崃),《寰宇记》卷七五载大邑县有“竹王庙”,宋《元丰九域志》(下称《九域志》)卷七载邛州“有竹王三郎庙”。又《宋会要辑稿·礼》二一之四六载:丹稜县(今丹棱)有“竹王三郎庙,嘉定九年四月赐额”。另,嘉州(),则完全忽视了“僚人入蜀”这一民族迁徙活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凿齿穿耳
凿齿(打牙)和穿耳(儋耳、聸耳),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包括东南和西南)古代某些民族的特殊习俗,秦汉时就有许多零散的记载。晋张华《博物志·异俗》载自荆州极西南至蜀郡间的僚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此就西南地区而泛言之。《新唐书·南蛮传下》记有乌武僚者:“地多瘴毒,中毒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宋朱辅《溪蛮丛笑》记湘西“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 元周致中《异域志》所记僚人,“有打牙者,为打牙葛僚”。贵州普安县有被称为“打牙仡佬”的仡佬族人解放前仍保留有此种习俗。《说文》:“聸,垂耳也;南方有聸耳之国”。 西汉在今海南省地设儋耳郡,正乃因俗而名。杨孚《异物志》指儋耳为“南方夷”,《博物志·异人》记有“远夷儋耳”。“儋耳”为南方民族的习俗没有疑问。
在泸叙地区,秦汉时期“本有僰人”,而“汉民多,渐斥徙之”,汉民的开发和移居使当地“僰人”遽剧减少。然而自晋以降,却有大量僚民出现在这一地区,正是僚人入蜀的产物。《寰宇记》卷七九记戎州(今宜宾)风俗说:“其蛮僚之类不识文字,不知礼教。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椎髻跣足,凿齿穿耳。”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云:“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原泸州所属羁縻州溱州(今重庆綦江一带),治在“领僚户”而置的荣懿县,熙宁年间宋军镇压地僚民,“所获首级,多凿齿者”。在明代征服泸南“都掌蛮”的战争中,在俘获的都掌人中,就有不少“凿齿穿耳”者,且以此来区别“真蛮”与“假蛮”。明军在一条“军令”中特别提到:“官兵获到功次,务要真正穿耳凿齿者方准算功。其有穿凿不全者,不得一概拟赏。”又在一则公文中说:“其功级虽以穿耳凿齿为准,但闻蛮近狡猾,自不穿凿,反穿凿掳去汉人,使之当先。” 现今考古资料证明,“僰人悬棺”的主人有此打牙习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