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秋”的解读
“悲秋”的解读
---古典诗词悲秋现象的一种透视
周吉本
内容提要: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诗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感伤世界。对生死的忧患和惶恐是“悲秋”最根本的抒情动机。传统农耕生活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形成了古代诗人以秋为悲,以悲为美的情感定势和诗学风格。本文从惊秋、悲秋、吟秋三个层面透视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诗学意象的内蕴,以此解读“悲秋”感动古今的原因。
关 键 词:悲秋、惊秋、吟秋、生死、悲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诗人们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人称“悲秋”作品。
“悲秋”始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九辩》)。作品中,诗人将登山临水的送别之情,羁旅孤苦的寂寞之心,贫士失意的忧愤之怨,以及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种种人生悲情通过叶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泣的清秋意象。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开创了“悲秋”先河。明人胡应麟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①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也指出“悲秋观念,实际上始于《九辩》。而且从《九辩》以后,悲秋的季节感开始被频频利用”。②自宋玉以后,悲秋“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汉武帝《秋风辞》感慨人生短暂,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年老多病,故园难回的悲凉;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达羁旅无涯,游子之痛,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历代诗人们总是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将悲与秋两种性质相异,形态相远的存在紧紧联系、熨贴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于秋的诗学模式,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悲秋”景观。
对于“悲秋”需要回答的是,作为一种物候现象,秋何以生悲?秋之悲何以感动人心,被千古传唱?解读悲秋,就是探究其中包含的文化的诗学的原因。从而去领略古代诗人乃至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感伤情怀。
惊秋:逝者如斯的生命惊觉
“睹物识时迁,顾已知节变”(张载《秋》)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时间,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生命。大自然季节的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是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燕鸟辞翔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诗人来说都是一种生命暗示,萧子显曰“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斯来应,每不能已也”。③然而,在大自然日出月落,春生秋残的季节更替中,一年将尽的清秋时节最能引发古代诗人的时间惊觉,唤起“人生几何”的感慨。
华夏民族自古以农耕为基本生存方式。在这个农业社会中,千百年来人的生命主要是依两条主线来展开和完成的:一是基于生存需要,按自然的气节进行庄稼春播、夏养、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二是基于繁衍需要,按生命的节律,从出生,长大、婚嫁、衰老、死亡走完人生。两种活动紧紧相联,均按农时同时展开。因此,费正清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成员的生活周期是同精耕细作的季节周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人的生死同贯穿在庄稼的栽种和收获中的旋律相协调……村、家和个人按季节和庄稼收获的旋律,按出生、结婚、死亡的旋律展开活动”。④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经验到,庄稼植物按时季节更替,呈现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⑤而人的生生死死也象自然生命一样,按春秋代序,有生机勃发的青年,有精力强旺的中年,也有年老体衰的暮年和生命断灭的人生终点。秋是一年之暮,属时序中万物冷落,萧条的季节。《月令》表述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霜始降、草木黄落”。⑥当秋天到来,生命万物经夏日的繁茂由盛转衰,绿草枯萎变黄,树叶飘飘落下;秋风乍起,天气转凉,秋气凛冽,寒霜始降,砭人肌骨;秋天到来,燕翔辞归,蝉声凄切,蟋蟀悲泣,原来喧闹的生命世界变得萧条;秋季烟霏云敛,昼短夜长,山枯水瘦,物色惨淡,生机的世界变得冷落。朱筠说“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⑦面对这种显示时序变化,满目冷落,万物生命周期行将结束的季节,人们自然会触景悲怀,推物及己,由此联想到自我生命短暂,人生终点将近而生“逝者如斯”之感慨。
古人对秋的时间和生命感悟不但习得于长期的农耕生活经验,而且也渗透了基于农耕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天人不二”的文化观念。汉文化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