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繁仁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

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一、中西美学的比较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是一种人学,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之学。所谓审美就是人与对象之间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在这一点上中西都是共同的。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西之间的美学在具有共同性的前提下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古代希腊的“求知”哲学 中国古代是一种“天人合一”与“太极化生”的哲学与思维方式,天与人、主与客之间是一种混沌的交叉的一体的关系,而古希腊的“求知”哲学主客之间则是一种二分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具体表现就是中国古代思想是一种“中和论”,强调“天人之际”的宏观的关系,就是镌刻在孔庙门楣上的“中和位育”。西方古代希腊则强调物体自身的比例、对称与“黄金分割”。 (二)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 因此,将“中和论”作为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思想,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对中国古代其它美学观念具有指导与渗透的作用。 第一,“保合大和”之自然生态之美。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与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儒家和道家“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正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表达的是对“农的渴望和灵感”,追求天人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周易》将之表述为“保合大和,乃利贞”(《周易·乾·彖》)。 这里所谓的“大和”即“中和”,“贞”乃“事之干也”。农事之目的即为丰收,而《周易》认为,只有“保合大和”,才能“利贞”,使天人相合,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礼记·中庸》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的境界,也就是《周易·坤·文言》所说的“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在《周易》中,象征着“万物育焉”的“致中和”状态的是泰卦。泰卦卦象乾下坤上,象征着天地之气的交通往来。 《周易·泰》卦辞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小往大来”即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如此才能使天地之气交通往来,以生成化育万物,吉祥亨通。正如泰卦彖辞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周易·泰·彖》)。与此相反的是否卦,否卦卦象坤下乾上,意味着天地阴阳之气无法交通和合,则生机全无,万物无法生成发育,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彖》)。 这种“保合大和”、“中和位育”的天人之和、风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成为“中和美”的主要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反映了内陆国家农业社会审美要求的自然生态之美。 第二,元亨利贞“四德”之吉祥安康之美。 正因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美的形态是“保合大和,乃利贞”的自然生态之美,所以其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元亨利贞”“四德”。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周易·乾·文言》加以阐释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体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是具体阐释了“保合大和”自然生态之美的具体内涵,即所谓元亨利贞“四德”。 这里的“体此四德”,即要求君子顺应天道自然,“与天地合其德”。因此,这“四德”,既是造福于人民的四种美德,也是实现吉祥安康的四种美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四德”也就是“四美”。 第三,“中庸之道”之适度适中之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中和论”的必有之义。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又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礼记·中庸》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又借孔子的话说,“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种“中庸之道”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密切相关。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了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孔子强调“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也与农业社会发展与自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必须极度谨慎严格地按照农时安排农事,否则,将“过犹不及”。 具体言之,“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就是《礼记·中庸》篇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强调了情感的含蓄性;而“发

文档评论(0)

wanni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