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减肥(旧).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刀减肥(旧).ppt

2014-1-1 郭亮 肥胖病前言   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多被认为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与营养不平衡等有关。 肥胖病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迅速增长,并呈低龄化趋势,成为全球性严重影响健康的流行病。在我国,200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表明: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人数;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患病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996年上海市成人肥胖发病率为13%,儿童发病率为11%。肥胖儿童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危险度:婴儿为14%,7岁儿童为41%,10~13岁儿童为80%。 肥胖病患病率基本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升高,20岁以后逐渐上升,50~60年龄段达到最高,70岁以后又逐渐下降。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使日常生活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常易并发多种疾病。 WHO根据文献报道估计,肥胖可高度增加Ⅱ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混乱、代谢综合征等的危险性;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性;轻度增加某些癌症、生殖激素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2005年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 肥胖的治疗: 西药治疗取效快,减重明显,但副作用大,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反弹率高。 中药治疗副作用小,反弹率低,但取效慢,疗程较长。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简便价廉等特点,但治疗次数较多,每次时间较长,病人常常因为工作、生活、学习繁忙而不能持之以恒。 因此,寻求简便、显效、省时的减肥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病因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病有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病是指因机体内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使脂肪在体内储存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可寻,主要与家族史、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有关,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我们通常所说的肥胖均指此类肥胖。 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少量纤维母细胞及少量细胞间胶原物质组成。脂肪细胞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内并不全是脂肪,而是含脂肪约80%,含水约18%,含蛋白质约2%。一般情况下,肥胖人脂肪组织比瘦人脂肪组织含水多,深部脂肪组织比皮下脂肪组织含水稍多。 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下丘脑-垂体的肿瘤、炎症、创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包括药物性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的发生涉及饮食、代谢因素、遗传因素、分化转录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激素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最终导致肥胖的发生。 (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双亲肥胖者,其子代肥胖的发生率高达70%-80%;单亲肥胖者,其子代的肥胖发生率约为40%-50% 。肥胖基因(obese gene 即ob基因),ob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肥胖,并首次发现瘦因子(Leptin),它是ob基因的表达产物。 (2)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可调节食欲、能量的代谢。现代研究表明,下丘脑有两个调节摄食活动的区域,下丘脑外侧区(LHA)是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可使动物进食,腹内侧核(VMN)是饱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可使动物拒食。 (3) 内分泌系统 肥胖病中女性多见,尤其多见于产后、绝经期后或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提示可能与雌激素有关。肥胖病者均可见血中胰岛素升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多食、肥胖。 (4)其他 饮食过多、不良饮食习惯(过食甜食、肉类、西式快餐、零食、夜宵、喜饮酒、不吃早餐或餐次减少、狼吞虎咽或边吃边做事等)、运动不足、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职业(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孕产因素、社会因素(如生活水平提高)、疾病性肥胖、病后性肥胖(过度滋补)、药物性肥胖、体力活动突降性肥胖(如运动员)等。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防治主要有饮食控制(包括减少摄食量和改善饮食结构)、运动以及药物治疗,这三种方法常常综合使用。其中,药物治疗作用大多是通过各种途径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主要有:1.拟儿茶酚胺类递质作用(拟交感作用)药物;2.拟5-羟色胺作用药物;3.同时拟上述两种作用的药物;4.中枢兴奋剂;5.激素类药物;6.脂肪酶抑制剂等。上述药物虽然都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但都有显著的副作用。服用减肥药物导致的各种副作用,甚至死亡事故时有报道。 肥胖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