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略规划讲座.ppt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 of Hefei Creating New Prosperity: More Active Competitive Future 创造新的繁荣——更具有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未来 1950年代由同济 大学提出的城市 形态的建议方案 第一部分 基本观点与研究结构第二部分 基础与环境第三部分 目标与策略第四部分 实施与推进 基本观点 系统性与针对性 城市的竞争力(产业与空间) “问题—目标—策略—政策”的研究体系 研究结构 基础研究 目标与策略 实施研究 基础与环境 :发展的主要问题1 不可回避的现实:偏弱的城市竞争力2 不能失去的机会:未来的发展环境3 不能忽视的挑战:产业与空间重塑 不可回避的现实: 偏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对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测度: 城市集聚能力 城市扩散能力 城市发展能力 城市创新能力 合肥市在全国35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人均GDP排位倒数第3位。发展速度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 2000年,合肥市的市区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2.1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占全省的10%左右。 200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32位; 合肥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进入投资驱动阶段,但投资力度不足 合肥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差别明显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三县占全市GDP总量不到10%。城乡差距大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外国直接投资少、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者素质低、创业水平较差等,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不能失去的机会:未来的发展环境 区域关系重构 产业关系重构 城市空间的转型 不可忽视的挑战:产业与空间重塑 在全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空间扩张的压力 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目标与策略创造新的繁荣—— 更有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未来 本报告确立六个分目标及相应的策略组:着重区域发展战略的“合作的城市”(cooperative city);着重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的城市”(creative city);着重生态发展战略的“生态的城市”(ecological city);着重空间发展战略的“可生长的城市”(organizable city);着重城市生活质量的“适居的城市”(livable city);着重城市运行管理的“效率的城市”(effective city)。 1 合作的城市(cooperative city)区域的合作城市的合作城乡的合作 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与沿江地区的合作,提高自身的集聚能力。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区划和城市协作区,但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缺少更深入定位 合作的步骤 城乡合作 城市化战略 重点地区建设 城乡空间重组 合肥市的城镇空间结构 2 创新的城市(creative city)优化城市功能培育创新能力调整产业布局 合肥产业布局的三个层次 城市产业空间的布局: 1.政务区 2.商业区 3.科教区 4.会展区 5.高新区 6.制造业 园区 7.旅游服 务区 8.城市及远 郊生活区 9.体育园区 10.物流园区 3 生态的城市 (ecological city) 生态空间的保护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有机整体的城市化空间系统 城市的生态空间分析 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 与自然融合的城市形态 从绿色项链走向绿色和兰色的网络 从园林城市走向生态城市 4 可生长的城市 (growing/organizable/evolutive city) 有机生长的城市空间 重规模阶段而非时间阶段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 合肥市目前的城市发展仍然是一种单中心的扩散模式,这是造成对原有空间形态压力的原因。 未来应是多中心、轴向发展的形态。需要建立多核和多级的中心体系以及提高沿城市发展轴的运输效率。 摆脱城市边缘的圈层式蔓延,以多中心和组团化的生长为元素、以开放型和轴向的生长为结构,促进城市空间的整合式有机生长。 城市布局 250万人 城市布局 300万人 城市布局 350万人 城市组团化的空间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