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doc
第一部分 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是指秦朝以前的文化,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在许多方面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先秦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内容,以百家争鸣为表现形式。
一、文化思想发展脉络
主要是先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龙的形象;诸子百家等。
1.中华文化起源的几大区域
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江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这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共存的。
2.龙的形象的意义
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最初形象各
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
3.殷商时期巫史的地位和作用
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喻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平时,他们是书史——对君主言行进行记录;祭祀时他们充当主角沟通神人;此外还掌握星历、教育、医药等。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教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初期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世史官文化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西周时期文化转向的表现
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5.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谋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士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
6.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先秦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
7.“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
1.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2.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3.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由于渊源相同而且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
二、文化思想基本范畴(特质)
文化思想基本范畴(特质)主要是讨论一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范畴。比如:天人合一,阴阳八卦,道德无为等。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儒家认为,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虽表现形式各异,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贯的。虽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消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通过这样一种认识方式培养起来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其逻辑性虽有缺陷,但往往能舍弃掉繁琐的表象认知过程,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对事物的认识,直截根源。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知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2.体用一源
体用一源,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东渐,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不断朝着深层进发,体用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还停留在表面。到洋务派如郑观应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才达到了相当的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