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精神家园.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漫谈中国的年节文化——   翁敏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   翁敏华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元明清戏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著有论文六十余篇和学术著作《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为什么要过“节”   要不要过传统节日,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传统节日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今天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意义何在?怎样过传统节日?等等。   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   节日的“节”字,原本是竹字头的(節)。节,原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它比竹竿的其他部位更凸出。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是引申义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祖先原来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好比竹节部分,就是我们不肯让所有的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叫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都不如汉语的“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些“小节”,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等等,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在奇数复叠的节日序列里,三月三最为衰弱。古人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又名“元巳”、“三巳”,据史载,早在西周时即已存在。汉代正式列为节日,魏晋后定日期为三月初三,故又名“重三”。杜甫有《丽人行》诗记其在唐代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自宋代开始衰弱,直至消沉不彰,弄得现代大学生不知道三月三为何物,只会答曰:“哦,三月三啊,日本的女儿节吧?”   要不要过传统节日,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全球化进程,引起了人们文化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更加普遍和迫切。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我们今天,以什么名义,想想过去,看看未来?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复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首先,她有时间上的悠长,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她有空间上的广阔,她可以成为大江南北、港澳台大陆、中日韩越东亚汉字文化圈共同的话题。   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不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就会成为失忆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失去根基,一切创造就无从谈起。而这样的创造,是我们新时代的闪光点。新时代需要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保护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在的生存和走向未来,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的振兴,从传统节日文化重建做起。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和奋斗“数典不忘祖”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这棵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同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总之一句话,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哲学观、美学观的历史文化活化石。   中国新年“特”在哪儿   新年的主题是:除旧迎新,给人以新的希望,新的奔头,给世界以新的目标,新的气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就是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现在物质丰富了,节日“特”在哪里?我提倡DIY过年节,自己动手。这里面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   在传统节日序列里,国人过得最为热闹、传统保存得最完善的,要数一年之首的春节。人们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燃焰火,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吃年夜饭,欣赏中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