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选修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PPT.ppt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一、地震灾害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一、地震灾害 案例①——中国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区,即北纬 39.6°,东经118.2°。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0万千方千米,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自治区、直辖下,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唐山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民房和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案例②——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这是台湾 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该区有许多活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整个灾区死亡2 329人,伤8 722人,失踪39人,倒塌各种建筑9 909栋,严重破坏7 575栋,受灾人口250万,灾民32万,财产 损失92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探究活动: ①结合第19页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阅读第75页“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 ②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③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④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 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是( )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6.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③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⑤将发生过大地震地区的人员全部迁移到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7.2008年7月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与某国两国官员在会上表示,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中国将充分借鉴该国在这一领域的先进经验。该国是( ) A.英国 B.澳大利亚 C.日本 D.德国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 4、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08年7月5日上午9时15分左右,山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石家峁村石家峁沟道内西侧山坡发生黄土自然滑坡地质灾害,坡底5间平房被推倒,造成6人被掩埋。 材料二:图1是柳林县附近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材料二:图2是黄土高原某地苹果丰收景象。 1.山西省柳林县黄土自然滑坡多发生在( ) A.1、2月份 B.4、5月份 C.7、8月份 D.11、12月份 2.下列因素对滑坡的活动强度影响最小的是( ) A.地形 B.岩性 C.降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