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結構化技術.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結構化技術.ppt

D、結構化技術 結構化技術之概念 主要的結構化技術 結構化程式設計 由上而下發展 結構化設計 經驗法則、評估準則、文件工具 結構化分析 結構化分析與設計做法 1. 結構化技術之概念 系統開發模式 強調系統開發過程中應有之步驟以及執行 程序 不涉及每個步驟可支援的方法或技術 結構化技術 (又稱軟體工程技術) 起源於1960年代末期 主要強調如何應用一些概念、策略與工具,以提升系統分析與設計、程式設計與測試之效率與效能等。 2. 主要的結構化技術 結構化程式設計 (Structured Programming) 由上而下發展 (Top-down Development) 結構化設計 (Structured Design) 結構化分析 (Structured Analysis) 2.1 結構化程式設計 由Dijkstra (1969)提出 消除程式因goto而造成如麵條式的混亂狀態 強調任何程式邏輯均可由三種結構組成 循序(sequence):簡單命令式的指令如 COMPUTE, READ, WRITE 與代數指令如X=Y+Z。 選擇(condition):需做決策時,用 IF-THEN-ELSE 指令與 CASE 指令。 重複(repetition):當需反覆時,用 DO-WHILE 與 DO-UNTIL 指令。 結構化程式之邏輯概念 2.2 由上而下發展 起源於1960年代末期 強調把大問題依序分解成具層級結構之小模組,並由上層模組開始進行程式設計及測試 層級化設計 延緩考慮細節問題: 包含三個相關但不同方面的「由上而下」: 由上而下設計(Top-down Design) 由上而下編碼(Top-down Coding):當高階模組被設計完成後,就先對高階模組撰寫程式 由上而下整合測試 (Top-down Integration Test) 由上而下設計 把大而複雜的問題分解成較小且較簡化的問題,直到原來的問題已可用一些容易且可理解的小問題組合來代表。例: 先將主程式分為A、B、C三個子程式 再劃分子程式A為A1與A2,子程式C為C1與C2 由下而上設計 先獨立發展各個細部的子程式X, Y, Z 再將X, Y, Z組成較高的子程式A1 經過逐次整合成為完整系統 由上而下整合測試 在低階模組尚未完成程式撰寫前,先行測試系統的高階模組 由頂端模組開始測試,而以虛擬模組(Dummy Module)暫代下一層未完成的模組 系統的錯誤若在上階層,則可及早發現。 需要製造虛擬模組。 2.3 結構化設計 起源於1960年代末期,其概念先於結構化分析 主要目的:將資訊系統依由上而下發展,並將程式設計模組化與結構化。 決定系統應有哪些模組? 模組間以何種相互聯繫才能最有效解決問題? 特別強調系統的可維護性 模組(Module) 即副程式,為一連串指令的集合,包括: (1)模組名稱:唯一且應有意義,應能表達模組的功能 (2)輸入:模組被呼叫時,呼叫模組所需輸入的資料 (3)輸出:模組執行後所產生的輸出結果 (4)處理邏輯:為達成模組功能,模組內所需具備的執行程序與邏輯。 (5)內部資料:該模組獨自擁有而不與其他模組共用的資料 結構化設計之法則與工具 包括設計經驗法則、評估準則與文件工具等 經驗法則 模組大小、控制間距、控制範圍 評估準則 模組內部所做事情的相關程度(內聚力) 模組間的相關程度(耦合力) 有很好的功能分割 文件工具 結構圖(Structure Chart) HIPO圖 (Hierarchical Input Process Output) 模組規格描述、資料字典 2.3.1 結構化設計之經驗法則 模組大小 基於小模組較大模組容易維護與修改,故結構化設計較傾向用小模組。 一般來說,小模組約包含 200 個以下的程式指令 例如,可列印在1~2頁之A4紙內 控制間距 一個模組不要同時控制太多即時模組,因為控制太多模組將不利瞭解與維護。 最多不要超過9個(Magic Number 7±2) 控制範圍 為縮小影響範圍與控制範圍,當甲模組之行為被乙模組所影響,則甲模組應從屬於乙模組。 2.3.2 結構化設計之評估準則 要達到良好的系統設計與提升模組的品質,需考慮: 模組的內聚力(cohesion):一個模組內部所做事情的相關程度。 模組間的耦合力(coupling):一個系統內部各模組之間的相關程度。 其他考慮因素:如功能分割、錯誤訊息等。 2.3.2.1 內聚力 衡量模組內部工作相關程度的方法 也就是衡量模組完成一件單一、且定義清楚之工作的程度,可分為七種: 功能內聚力(Functional Cohesion) 順序內聚力(Sequential Cohesion) 溝通內聚力(Communication Cohesion) 程序內聚力(Pr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