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docVIP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doc

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 版权声明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 军1,2,徐康宁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4;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6) 内容提要: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和制度投入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增长弹性系数为7.24%。产业聚集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经济增长对产业聚集的弹性系数在四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U”型假说,并初步验证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关 键 词:产业聚集 经济增长 区域差距 “倒U”型假说 一 引言 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Perroux (1950)、Myrdal (1957)和Hirschman (1958)等人都曾经研究过这一问题。但真正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作为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则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Krugman等人构建的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1991a, 1991b;Black和Henderson,1999;Fujita和Thisse,2002等)。Krugman的模型并没有将聚集与经济增长直接联系起来,但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架起了二者之间的桥梁。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聚集能够产生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溢出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经济学家们开始了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artin和Ottaviano (2001)综合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相互强化的模型,证明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也促进产业聚集。Fujita和Thisse (2002)在假定区域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证明了产业聚集能促进经济增长。Ciccone和Hall(1996)研究了美国的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非农就业密度提高一倍,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Dekle和Eaton (1999)基于日本地区数据的研究也发现,产业部门的就业密度能显著地提高生产率。Brulhart和Mathys (2006) 基于欧洲各个地区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聚集经济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并且这种聚集效应随时间而逐渐增强。 虽然多数关于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证实了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与之不同的结论。Bode (2004)基于德国数据的研究发现:在控制私人收益以后,经济密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却消失了。Bautista(2006)基于墨西哥32个州1994–2000年的数据,以人口密度衡量聚集水平,并使用工具变量解决聚集经济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Martinez-Galarraga J.等(2008)运用西班牙1860–1999年的数据,研究经济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了聚集效应的存在,在1860–1985年间,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工业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3–5个百分点。同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聚集效应存在递减趋势,1985–1999年没有显著的聚集效应存在,其原因是较高的拥挤成本抵消了聚集收益。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此为基础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遵循“倒U”型曲线,即某一区域的空间聚集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可见,迄今为止,在产业聚集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上,依然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即使按照多数研究,认为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争议:如前所述,Ciccone和Hall(1996)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产业聚集的弹性系数为6%;Martinez-Galarraga J.等(2008)认为西班牙1860–1985年间的弹性系数为3–5%;而范剑勇(2006)发现中国的增长弹性系数为8.8%左右。由于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将运用中国数据检验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程度,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产业聚集的弹性系数为7.24%。 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问题。范剑勇和朱国林(2002)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整体上发生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和聚集,地区差距的扩大与产业聚集有密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