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 不同的部位,由于其局部解剖不同,因此,针刺时也应该有所不同,防止刺伤内脏、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 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头部腧穴 头部(项部除外)皮薄肉少,血管丰富,针刺时大多采用平刺0.5~0.8寸。 毫针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有落空感),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囟会穴,小儿囟门未闭时禁针。 小 结 本章介绍了临床常用刺法(透穴刺法、多针刺法、深浅刺法、运动针刺法)、分部腧穴针刺操作、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气胸、神经损伤、内脏损伤等)等内容。作为一名针灸医师,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问题备用 1.什么叫透穴刺法?其临床特点如何? 2.透穴刺法有哪几种操作方法?简要介绍其具体操作与应用? 3.什么叫局部多针刺法? 4.简述傍针刺法、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的操作与应用? 5.什么叫病位深浅刺法? 6.简述毛刺、直针刺、半刺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分刺、合谷刺、浮刺的操作与应用? 8.简述恢刺与关刺的操作与应用? 9.简述短刺与输刺的操作与应用? 10.何谓运动针刺法?简述其操作与应用? 11.简述百会、晴明、听宫、风府、天突等头颈部腧穴的操作? 12.简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处理和预防? 13.简述针后异常感、针穴疼痛、针刺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处理与预防? 14.简述针刺引起气胸、神经损伤、内脏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三)处理 1.出针,半卧位休息。胸腔进入空气少者可自行吸收。 2.密切观察,对症处理:镇咳、消炎。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面,加重漏气与感染。 3.严重者抢救:胸穿排气减压,输氧,抗休克等。 (四)预防 胸背部穴位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宜斜刺或平刺、不宜直刺、深刺;不宜提插、捣针;不宜长时间留针。 九.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十.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1.刺伤肝脾: 主要症状是疼痛与出血。 肝区、脾区疼痛,可向背部放射。 内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2.刺伤心脏: 轻者可出现心胸憋闷,强烈刺痛;重者可有剧烈撕裂痛、心外射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3.刺伤肾脏: 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4.刺伤胆囊、膀胱、胃、肠: 疼痛,急性腹膜炎。 对穴局部解部缺乏了解,针刺过深,手法过强。 (一)表现 (二)原因 (三)处理 针对刺伤内脏的主要表现:疼痛、出血、休克。 1.损伤较轻者,卧床休息,待其自愈,注意密切观察。 2.损伤较重者,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加用止血药,局部冷敷止血,密切观察病情与血压变化。 3.损伤严重,大量出血,出现休克时,采用输血、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并送外科处理。 (四)预防 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针刺胸腹、腰背穴位时,注意针刺方向、深度与手法。 十.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刺伤心脏致死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9岁,因咳嗽,咳痰在某医师处治疗。医生隔衣从心窝部(相当于鸠尾穴处)进针,针尖斜向上方,留针时可见针柄上下摆动,病儿痛甚。出针后呼吸困难,发绀、行人工呼吸无效,迅速死亡。 尸检主要表现:敛突下2~2.5厘米处各有针孔1个,心包饱满,左肺萎缩。心包上有针眼一个,相应横膈上也有针眼一个,心包腔内积血430ml,右心室前壁有-0.6×0.4厘米裂孔。系隔衣行针,针穿过横膈、心包,刺伤肺脏,心脏致死。 △刺伤肾脏病案(《中国针法集锦》刘冠军主编) ××,男,37岁,因上腹痛及胃痛作针刺治疗。医生在左右“肾区”和中脘部位针刺。三天后出现右肾“肾周围炎”,第4天从右肾区抽出潴留陈旧性血性液体200ml,第8天行右肾探查术,肾被膜内潴留陈旧性血液100毫升,肾内侧上方有一胡桃大囊肿,内有血性液体。肾后壁中部有一长为6~8厘米,深0.5~1厘米的横形裂口,行右肾切除术后痊愈。 十.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三)耳部腧穴 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张口进针,由前外向后内刺入0.5~1寸,留针时闭口。不宜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 耳后完骨穴:斜刺0.5~0.8寸。 翳风:直刺0.8~1寸,或由后外向内下方斜刺0.5~1寸。不宜深刺,防止刺伤面神经干;面瘫初期手法宜轻。 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四)面部腧穴 1.四白:由内下方向外上方斜刺0.3~0.5寸,即可刺入眶下孔。本穴不宜深刺,若超过1寸可刺伤眼球;手法轻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刺伤眶下动、静脉出血。 2.额、颞穴位:平刺0.5~1寸。 阳白向下平刺0.5~1寸(透鱼腰);

文档评论(0)

hao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