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题报告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NOESP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类别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子课题 所属学科 基础教育 课题承担人 刘勇君 何季红 所在单位 重庆市巴县中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08年5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09年12月14日
开题地点:在重庆市巴县中学科技馆五楼会议室
评议专家:
王纬虹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重庆市教科院副院长
李源田 重庆市教委师范处处长
龚春燕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
靳 平 重庆大学科协秘书长
赵石屏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田香远 重庆市天文协会秘书长
张 鸿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成员、学术秘书,重庆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邓建中 重庆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参与人员:巴南区教育主管领导、学校全体行政成员、子课题主研人员,学校科研骨干,市区有关媒体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基本情况
“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系重庆市巴县中学独立承担的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专项课题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批文号:GHB093302),研究周期为三年。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建设”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子课题之一,研究周期同为三年。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英语教学和科技教育的契合点是什么?那就是利用语言教学的科学理论,结合现代教学的科技设备设施,来整合英语教学,全面提高中学生英语素质;自90年代初英语课程改革以来,对教材缺乏语篇的弊端的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那么,如何弥补教材语篇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质量,这就是我们课题的出发点;关于校本课程建设,有两个极端倾向。一个是显性校本课程建设,另一个是隐性校本课程建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之声。如何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界定及主要研究观点
概念界定:课程一般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教学课程改革首先在发达国家中展开,史称“新课程运动”。专家评论:新课程是interesting(有趣的)甚至exciting(激动人心的),它集中地反映了学科的重要方面; 新课程配备了优良的教辅资料,教师不必自己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提高了印刷技术,使用彩色版本,配有漂亮插图,整个新课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指出:“课程改革选择了成人支配学生。他们只知道让儿童学习,却没有问一问儿童想学什么。”由于参与改革的多是大学学者,他们倾向于忽略教室学习和学校组织。课程权力中心集中于处在顶端的中央机构或者代理者手中,而基层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却没有课程的权力。这样,排除了多样性和差异性去追求“放之四海皆标准”的统一性,真正了解自己学校课程需要的教师却无能为力。
毫无疑问,在一个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中,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和教师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需求以及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主观努力、性向旨趣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课程的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在各级教育中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评述:一度声势浩大的新课程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论的现代化改造,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现代化转换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从而为从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机制走向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等多种课程开发机制并行的局面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想要更好的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学校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换言之,只有教师自己亲自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才能使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就这样,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师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
菲吕马克(1973)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校长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麦克米伦: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现有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突破了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使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很难兼顾到的课程领域得到了关照,使课程开发的过程和成果能够更好的体现参与性和适切性,更能满足特定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事实如此,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需要有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