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论文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 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 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 物; 言; 情; 关系; 虚静的含义 “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张少康先生的论证最具有说服性。以上观点之所以发生抵牾,主要在于对“虚静”二字本身的哲学探讨。但是他们均过于侧重“虚静”的历史渊源,而对于结合刘勰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对“虚静”在《文心雕龙》文本体系中,尤其是创作论范围内的具体印证略显单薄,故在此略作补充。 不可否认,“虚静”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然后才逐渐引用到艺术领域,进而又引进文学领域。所以笔者认为“虚静”一词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它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虚静这个术语最早似由老子提出来:“致虚极,守静笃”,他所说的虚静指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让自己达到虚静的状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抓住规律,这样才能“知常”才能“曰明”。其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认为得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排斥人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进入“虚静”这高一层次的认识状态,达到“大明”的境界。到战国末期,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虚壹而静”而至于“大清明”的境界,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说法,即重视内心的清净无物,又不忽略感官认识。到两汉之间,佛教传入中国,结合儒家和道家,“虚静”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变为佛家修行参理的一种重要状态。自西汉末到南北朝年间,许多艺术家则开始把“虚静”引进了艺术创作中,稍前于刘勰的宗炳就是一个代表。他在《画山水序》中就提出了“澄怀味象”之说,认为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展开,要建立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之上,不应受到种种杂念的干扰。接着陆机则把虚静说引进文学创作论中,他在《文赋》里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就是为了能够“精婺八极,心游万仞”。很明显刘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以虚静说论创作。 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里所说的虚静是特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虚静,刘勰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问题而非一个哲学问题。他汲取了前人的哲学思想成果又受到近代宗炳、陆机等人艺术论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他绝不是按部就班地抄袭,所以认为刘勰的虚静论属于哪一家哪一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结合其在《神思》中上下文语境来看: 故思理为妙,而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 其枢机。枢机方通,而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 静;疏淪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 篇之大端。 首先,刘勰认为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必须要有很厚的学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是为了练习作者察物体情的本领。一个作家必须要在现实中观察和研究生活,这样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体会入微的感情,写出动人的篇章。这一点是作者达到虚静状态的前提。第二点,便是对作家真正进入“虚静”的要求。“神居胸意,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里需要注意“关键”和“枢机”,这里的“关键”是指用思想情感和气势表达胸臆;“枢机”是指用辞令描摹事物。虚静就是要使“枢机”“通”而“关键”不塞,达到玄解的境界,使得情真而物实。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