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忧郁自伤防治宣导.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园忧郁自伤防治宣导

校園憂鬱自傷防治宣導 臺北縣立鶯歌工商 導師會報 98.2.26 感謝聆聽! * * 走出幽谷 迎向陽光 退縮、情緒壓抑、生活失常 Mayer 與Hokanson (1985) 對失落或壓力的一種回應 Allen-Meares(1987) 憂愁、悲傷、頹廢、消沈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張春興(2002) 憂鬱症是什麼?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 1.至少2週內有憂鬱心情或失去興趣或喜樂 2.幾乎每日同時出現下列症狀5項(或以上): (1)持續有憂鬱心情 (2)日常生活失去興趣 (3)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 (4)即使再疲倦也會失眠 憂鬱症-1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冊 (DSM-IV)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 (5)情緒激動或遲滯 (6)每日疲累或失去活力 (7)思考能力或專注力減退 (8)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9)有死亡意念 憂鬱症-2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冊 (DSM-IV)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辨識憂鬱症 量表 DSM-Ⅳ-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 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 柯氏憂鬱量表 評估問話-參考 憂鬱症狀 憂鬱症 * 您知道何謂自我傷害行為? 自傷 自殺 自傷:自我傷害行為常與焦慮、攻擊行為有關,但並無結束生命的意願 自傷:是一種「以身體的疼痛,轉移心理創傷」的自我療傷模式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 廣義的「自我傷害行為」 有情緒困擾,如憂鬱。 有生理疾病、容易生病或請假次數過多。 採攻擊行為。 容易發生意外事件或違紀、曠課次數較多。 曾企圖自殘、自殺。 * 狹義的自我傷害行為 割腕(畫破皮膚、流血) 咬手指 拔頭髮 徒手捶牆壁、撞牆 從事危險動作而導致意外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自殺 自傷 故意、直接傷害自己的身體 無死亡的意願 以身體的疼痛,轉移心理創傷 明知後果 直接或間接的採取消極或積極的行為 導致死亡 常見的自傷行為 割腕(劃破皮膚、流血)、咬手指、拔頭髮、徒手捶牆壁、撞牆、 從事危險動作而導致意外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青少年自傷行為的歷程 家庭、人際、學校 家庭衝突、人際紛爭、感情失落、好奇模仿、壓力挫折 面臨壓力產生強烈情緒反應,以自傷宣洩情緒、因應壓力 情緒感受、生理反應、思考激動→平靜、緊繃→放鬆 自傷行為的主觀意義與感受,宣洩情緒、引起關心、好玩…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哪些是自我傷害的徵兆? 自我傷害 有跡可循 經常請病假、長期病痛 不明傷痕、濫用藥物 食量改變(胃口變大或變小) 上課期間經常趴著睡覺 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專注度變差) 生理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自我傷害 有跡可循 情緒起伏大、突然大哭或流淚 表達悲傷、無助或擔憂的感覺 話語或文字有意、無意透露出想死的念: 「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 、 「如果沒有我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 對生命負面的看法、感覺沒希望 自我概念低落、自信心低落 課業壓力、挫折容忍低 心理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自我傷害 有跡可循 明顯的行為改變,突然不喜歡與人相處 突然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 攻擊行為、與人衝突 與人互動較為畏縮 受到威脅恐嚇,身心無法負荷 人際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自我傷害 有跡可循 突遭變故(親人死亡、分離) 經濟困難(父母躲債、破產) 親子嚴重衝突、家暴 手足嚴重衝突 父母過高的標準與期望 家庭 以上資料摘錄自『臺北縣友善校園宣導列車-憂鬱自傷』 面對家長抗拒 建立信任關係 讓家長相信對孩子有助無害,讓家長放心,要耐操,耐煩,耐心等待 主動出擊 關心孩子的問題和狀況..找同儕了解……主動電話、家訪…… 尋求資源 善用資源,召開個案研討會、家長會、校長…最後請社工師、心理師做專業建議 請家長簽就醫同意書,由老師陪同就醫 協助家長 放鬆自己、了解孩子 心情放輕鬆,發揮同理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問題 與學校配合 聽聽學校意見,需要時找心理專家或醫生 孩子不願和父母談時,與學校配合特別重要 安排休閒活動 離開壓力出現的地方,有助於心情放鬆。 避免「責罵」或「不予理會」 以上資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